兒不大,到底因為主角是一向受寵的五阿哥和聖眷正隆的福佳氏而備受矚目,在京城掀起了幾股暗波。
五阿哥的反對黨自然是歡欣鼓舞,福倫的政敵也是滿心暢快,原本就搖旗不定的旁觀黨更是決定明哲保身繼續冷眼旁觀。
就是五阿哥的追隨者也沒幾個兔死狐悲的,倒是幸災樂禍的多,實在是福佳氏的兩個少年公子太過猖狂。
不過幸災樂禍歸幸災樂禍,大家麵子上還是八風不動、道貌岸然的模樣。
當今聖上春秋鼎盛且敏[gǎn]多疑,有著九龍奪嫡那慘烈的前車之鑒,朝中親貴本著沉默識金的原則,對皇子黨拋來的橄欖枝欲迎還拒一番,沒有孤注一擲的豪邁,隻有區分側重點的投資。
十二阿哥雖然年幼卻占著嫡子之名,身後的烏拉那拉家幫著拉皮扯旗,雖然皇後聖寵不在,可秉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思想的親貴重臣還是偏向於這個尚在稚齡的阿哥的。
今天聖上的旨意,讓這些喜歡猜測上位者言下之意的人們心思浮動,心急的已經開始磨刀霍霍準備著落井的石頭了,老謀深算的也架起暗劍冷眼旁觀著、靜候時機。
“嬤嬤,你說今兒個皇上是什麼意思?”皇後的眼睛閃亮閃亮地看向心腹容嬤嬤。
“娘娘,依奴婢看來,那位自從得了個小阿哥,這心呐可是大了。”爭寵上她出不了什麼好主意,可眼睛還是看得分明的,“娘娘不如穩坐釣魚台,且拿住了那位的把柄。”
能和十二阿哥一較長短的,也隻有曾抱養在元後跟前的五阿哥了。一是因著元後子以母貴、二來生母是地道的滿人,三者深得兩宮——太後和皇帝的寵愛,身後有著元後留下的人脈、母族的支持,還有後宮寵妃為他說話,一時前途無量。
可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年魏氏雖靠著慧賢、孝賢的葬禮一路通行無阻地蹦達到了妃位,卻是不得聖寵。於是仗著曾在元後身邊伺候的身份,曲線救國,刻意親近討好受兩宮疼寵的五阿哥,籠絡到了因失去尊貴的養母、生母又不受寵而隱隱失落的五阿哥,踩著五阿哥造好的青雲梯進入了皇上的視線,成了後宮最紅的妃子,又惠及五阿哥,更是讓五阿哥對這位母妃死心塌地。
魏氏出身包衣,無權無勢,隻得尋一門顯貴的親戚,也巧,當時一等公庶子福倫的嫡妻多羅格格倩柔,從血緣關係上算,可是她的表姐。倩柔當時看著爵位的繼承權把眼睛都給看綠了,於是和魏氏一拍即合,稱姐道妹起來,有了令妃的枕邊風,倩柔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等公夫人。
令妃當著皇上和五阿哥的麵,對禦前侍衛福爾康和五阿哥伴讀福爾泰那是一口一個外甥,三句一個誇讚,短短幾日,福爾康就深得上心火速躥升,在養心殿當起了班。福家兄弟投桃報李,在皇上和五阿哥麵前稱讚令妃和五阿哥,大家有來有往配合默契。
五阿哥、令妃、福佳氏三者合作愉快、互利互惠,不知不覺地就冷落了元後的人脈,五阿哥母族更是被忽視了徹底。
大旗未立、後院起火,偏偏這五阿哥被令妃哄得生母是誰都不記得了,眾人心冷之餘,更是人心渙散。五阿哥這個嫩雛見著不再內鬥的眾人以為自己禦下了得,又被著令妃和福家兄弟一捧,越發地驕傲起來。
可自從七公主誕生之後,令妃對五阿哥的態度開始曖昧起來,一反常態地討好起元後的人脈,安撫籠絡無所不用其極,嘴上說是為五阿哥好,卻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尤其是十四阿哥瓜熟蒂落之後,容嬤嬤更是等著看他們的好戲。
“這為母則強我也知道,可令妃一介包衣……”就是有野心……不得不說,皇後在某方麵還是很單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