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球化(1 / 1)

地球化,是設想中人為改變天體表麵環境,使其氣候、溫度、生態類似地球環境的行星工程。有時候該詞用來總指行星工程。

地球化的觀念根植在科幻和真實的科學中。創造這個詞的可能是傑克·威廉森,在1942年發表在《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雜誌上的一篇中1。但地球化的具體設想則早於此。

奧拉夫·斯蒂伯頓(of stapledon)1930年的《最後和最先的人》講述了與反對地球化的金星原始居民展開長期戰爭的故事。

現在太空探索還處在萌芽階段,很多地球化的計劃還處在設想階段。

從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來看,人為影響改變自然環境是可行的,雖然在另一個行星上建造不受自然控製的類地球生物圈的可行性還有待證明。

很多人認為火星是最可行的地球化候選者。現在已有很多關於加熱火星表麵、改變其大氣成分的研究,nasa甚至還主持了一個有關的辯論。

然而,從現在到主動地球化火星等其他天體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地球化所需要的長時間、以及其可能性還有待探討。其他等待解決的問題包括倫理學,物流管理,經濟,政治方麵的考慮,以及改變地球外世界環境的具體方法。

區分地球化

fogg用下列術語來區分地球化的不同方麵:

1.行星工程:用科技來影響一個行星的整體特性。

2.地球工程:特用於地球的行星工程,不過僅包括影響全球的過程,例如改變全球變暖、大氣組成等。

3.地球化:行星工程應用於改變地外行星的環境使其能夠支持生命。其最終目的是製造一個自主運行,能模擬地球生物圈全部功能,完全適於人類居住的環境。

3.天體物理工程:比行星工程範圍更廣闊的可居住性工程。

他還提出了下列區分人類居住性的分類:

1.可居住行星:環境類似地球,能夠支持人類舒適自由生存的行星環境。

生物可生存行星:行星表麵的物理環境允許生物繁殖。如果這類行星本身沒有生命,則可以通過引入生物改變環境而不需要地球化。

2.易地球化行星:不需要大量星際飛船或機器人資源,通過小規模行星工程就可以變成生物可生存的行星。

fogg認為火星早年是一個易地球化行星,但其現在的環境要地球化困難很大。

然而,火星是地球附近最適宜於地球化的一個。火星協會創始人robert zubrin 曾製定了一個人類永久定居火星和最終地球化的計劃。

地球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

但有些研究人員聲稱,從經濟角度考慮太空站是合適的太空殖民手段。

當然,如果納米技術和其他的化學技術繼續快速發展,地球化的過程可能從需要幾十個世紀加快到幾個世紀。

但反過來,也可以利用這些技術改變人體生理,使人們不需要依賴現在地球上的氧氣/氮氣大氣成份和地球重力就能舒適生存。這些改變會減少地球化的需要或者使其變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