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將東萊改名為營州之後便領著艦隊返航了。隻是這營州除了公孫度自己yy之外沒有得到朝廷上下任何一方勢力的認可。此後北方因袁紹與公孫瓚之爭而陷入戰亂,公孫度便再沒幹涉東萊的政務。因此東萊還是東萊,絲毫沒有因公孫度地這次入侵改變自己獨善其身的立場。

此刻聽兒子提起了公孫度,段奎臉上的笑意自然是更深了。卻見他滿意地拍了拍段融的肩膀得意道:“兒啊,你總算是開竅了。沒錯,咱東萊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對這些個諸侯就四個字‘陽奉陰違’。”

就在段奎對兒子段融麵傳身教的檔口,乘坐牛車回太守府的蔡吉也想起了公孫度入侵東萊一事。話說曆史上對這一事件的記載十分簡略隻說“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若非蔡吉此刻不用與段奎相對峙,得以專心地梳理腦中所記憶的曆史片段,她還真想不起有這麼一檔子事。畢竟一場小範圍的海戰在整個東漢末年隻是諸多混戰中的滄海一粟。但對於此刻身處東萊的蔡吉來說這一戰的存在卻是至關緊要的。至少它讓蔡吉明白了段奎為什麼能有恃無恐地與管統對峙。而袁紹為什麼不直接插手東萊。

一旦想通了東萊郡與周邊各方勢力地關係,蔡吉便不再覺得段奎這老兒不靠譜了。相反她還挺佩服段家父子敢在各大諸侯間左右逢源地那份膽識。說實話,蔡吉並不在乎被人利用。上一世所經曆的人情世故讓她懂得,不要怕被別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說明你還有用。更何況現在既然知道了事情大致的緣由,蔡吉便可靜下心來考慮自己當下的處境。

不可否認,從蔡太守過世到而今被段奎選中為傀儡太守,情勢的發展至此多少有些讓人目不暇接。如果說蔡吉之前煽動百姓抵抗曹軍是主動出擊,那麼此刻被要求女扮男裝做太守就是被動卷入。但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無法改變她正一步步走向曆史舞台的事實。加之白天太史慈的那番激勵,蔡吉不由地再一次想起了她最初在曲成縣所考慮過的問題——改變曆史。

是的,如果蔡吉答應段奎的請求出任東萊郡的傀儡太守,那就意味著她將向改變曆史的道路邁出一大步。蔡吉體內的靈魂來自於千年之後。若是曆史因她發生了改變那未來的蔡子梅還會不會存在呢?推而廣之現在的蔡吉又會不會消失呢?對於這樣的假設蔡吉心裏一點都沒底。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拘泥於曆史原來的軌跡,就是在為自己未來的行動套上一根無形的枷鎖。倘若蔡吉為了不讓曆史改變而喪命,那討論未來蔡子梅是否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想到這裏蔡吉果斷地決定無視這令人頭痛的駁論。

既然有了改變曆史的覺悟,那女扮男裝做太守一事在蔡吉眼中便有了另外一番意義。首先,在她看來現下隻要利用好管統與段奎之間的矛盾,自己雖為女兒身,但想要成為東萊實質意義上的太守卻也並非是件不可能的事。再來就是眼下的東萊郡雖然夾在中原幾大勢力之間顯得又弱又小。但憑著對漢末曆史的了解,蔡吉自認若是能抓住未來幾個大事件的契機便可以將這些弱點一一轉化為促使東萊崛起的優勢。更為重要的是,一旦立足東萊成為一方諸侯,這便意味著蔡吉擁有了改變曆史進程的實力。那麼屠戮華夏的五胡亂華可能就不會發生!亦可能不會再有黑暗低迷的魏晉南北朝!

想到這裏蔡吉不禁被自己的瘋狂念頭給嚇了一大跳。然而就算明知這是出於未來人仰仗曆史知識的傲慢想法。蔡吉還是無法阻止這個瘋狂念頭在她的心中肆意滋長。正如太史慈所言人生在世總得留下些功績。上天既然給了她一次機會重生到這漢末亂世,那她總得為這片養育了她兩世的土地做些什麼。如此才不負她所身負的千年知識。

本書A簽了(^o^)/請大家放心收藏養肥吧。

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

小說下載.shott.Aosho興平元年二月二十,以功曹黃珍為首的黃縣官吏聯名推舉蔡太守之子蔡吉為“孝廉”並暫代太守一職。話說“舉孝廉”乃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它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而黃珍等人也正是以蔡吉繼承父誌抵禦曹軍這一事為由,將其標榜為孝子推舉為孝廉。此外蔡吉甚至都不用擔心朝廷會派人來察孝廉。因為時值漢末,察舉孝廉早已成了地方官僚門閥弄虛作假以權謀私的工具。故民間有童謠譏諷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然而就算如此,蔡吉被推舉為孝廉的消息一經傳出整個黃縣還是為之沸騰了。雖然蔡吉到黃縣不過才五天的功夫。但她在衙門口擊鼓明誌、在城門上舌戰曹將、以及之後識破曹軍奸計地種種表現早已使其成為了黃縣百姓心目中的少年英豪。因此人們在津津樂道東萊將出一個小蔡府君之餘並沒有人因蔡吉的年幼而提出異議。畢竟在眾人看來既然古時甘羅十二能拜相,那讓一個十三歲的少年英豪出任太守又有何不可。

相比黃縣城內百姓地翹首企盼,此時太守府內的氣氛則明顯要複雜得多。由於黃珍事先已與段奎有了共識。因此昨日蔡吉一回太守府便被安排住進了老蔡太守原來住的院子。起先張清鈴蘭等人都沒注意到這一變更意味著什麼。直到第二天得知黃珍等人聯名推舉蔡吉做太守。一幹人等這才意識到出大事了。而這些個最親近蔡吉的人也因此事分成了支持與反對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