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衝著龍榻上的劉協拱手一揖道,“故臣以為隻要朝廷下詔書征召蔡安貞部勤王,蔡安貞定會應詔出兵。”
“吳大夫此言差矣。袁紹越僭稱帝之時,朝廷就已封蔡安貞為費亭侯。可蔡安貞除了發一檄文與袁紹撇清幹係之外,至今未向朝廷增援一兵一卒。吳大夫何以敢肯定,蔡安貞會為一紙聖諭而出兵?”孔融不罷休道。顯然早些年被趕出北海的經曆,讓這位孔少府對蔡吉始終充滿了敵意。
吳碩並沒理會孔融充滿個人情緒的質問,而是仰起頭向劉協循循善誘道,“有道是師出有名,朝廷不正式下詔征召蔡安貞勤王,蔡安貞又怎敢貿然出兵。萬一被指行
董卓之舉,豈不是徒增誤會。況且蔡安貞還不知曹公對其出兵勤王是何看法。故臣以為,要消除蔡安貞的顧慮,除了下旨征召之外,朝廷還需撮合曹、蔡兩家成秦晉
之好。”
吳碩的最後一句話猶如一顆響雷,頓時就讓朝堂乍開了鍋。無論是孔融等人,還是曹操一係的荀彧,都不約而同地向吳碩投去了異樣的眼神。至於劉協更是瞪圓了雙目,一副驚駭得不知該說什麼是好的表情。
曹、蔡兩家成秦晉之好——顧名思義就是從曹家子弟中選一人迎娶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州牧蔡安貞。不,更為確切點說,應該蔡安貞招曹家子弟為婿。畢竟蔡氏一門男
丁已絕,作為蔡家唯一幸存者的蔡吉又坐擁近一州之地,於情於理其都不會出嫁他家。當然“曹蔡聯姻”並非尋常人家的談婚論嫁,而是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婚,其背
後所涉及的問題遠不止倫理、家世這麼簡單。
這不,在經過最初的驚訝之後,在場眾文武的心思很快就活躍了起來。卻見董承就第一個附和吳碩道,“臣也以為若能撮合曹、蔡兩家聯姻,乃是朝廷與天下的幸事。”
吳碩、董承接連都表了態,與其交好的朝臣自然是紛紛出麵附和。倒是孔融在一旁即不附和,也不反對。眼瞅著絕大多數的朝臣都看好“曹蔡聯姻”,劉協雖還沒有弄明白吳碩的用意,卻也知這種事情不是自己一拍腦門就能決定的。於是他便向荀彧問道,“荀卿以為如何?”
荀彧從剛才起就一直低頭思慮著什麼,此刻耳聽劉協如此詢問,他立即謹慎地拱手答道,“此事須問過曹公。”
“也對婚嫁之事,還需雙方同意。”劉協點了點頭之後,轉身向吳碩吩咐道,“吳卿也替朕修書一封,探探蔡安貞的口風如何?”
“喏。”吳碩恭敬地躬身領命道。
雖說今日的朝會並沒有談出個實質性的結果來,但劉協在退朝之後,還是將吳碩與董承二人招入了自己的書房進行秘議。由於麵對的是自己的器重的重臣以及自己的
老丈人,劉協在書房之中顯然要更為本色一些。卻見他一上來就忙不迭地向吳碩探問道,“吳卿,真需要曹蔡聯姻?萬一曹操因此而勢大,又該如何是好?”
原來劉協之前曾有過納蔡吉為妃的想法。雖然最後因蔡吉的推脫以及情勢所迫並沒有成事。可一想到自己心儀的女子就要嫁人,劉協心裏多多少少總有些別扭。在他看來蔡吉與其嫁給曹家子,還不如直接嫁給自己這個天子。如此一來豈不是想勤王就勤王,想出兵就出兵。
劉協的這點小心思,並沒有逃過吳碩與董承的眼睛。董承自然是不願意自己的女兒再多出一個實力如此雄厚的對手。於是他趕緊偷偷地向吳碩使了個眼色。而吳碩則麵色自如地向劉協拱手答道,“回陛下,以目前之局勢,曹蔡聯姻對陛下最為有利。”
“何以見得?”劉協不服氣道,“蔡安貞也可與他人聯姻嘛。”
吳碩板起臉肅然道,“陛下明鑒。臣等在此所商討之計策,皆是為了保住漢家江山。倘若陛下讓蔡安貞與其他諸侯聯姻,甚至嫁入宮中,再征召其前來許都勤王。試問在官渡與袁紹苦戰的曹操會有何想法?萬一曹操覺得陛下這是要棄他而去,而轉而向袁紹投降,這又如何是好?”
吳碩接連兩個反問,讓年輕的劉協徹底沒了底氣。而一旁的董承則趁機趁熱打鐵道,“陛下不必擔心曹蔡聯姻之後曹操會勢大。吾等已為陛下埋下伏筆也。”
“國舅何出此言?”劉協側目問道。
麵對劉協的追問,董承先是看了一眼吳碩,但見後者一副淡然的模樣,便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撫摸著胡須向年輕的天子解釋道,“陛下難道忘了袁氏的前車之鑒?
想當年司空袁逢為了防止長子袁紹與嫡子袁術相爭,將袁紹過繼給了其兄袁成做養子。卻不曾想竟埋下了袁紹、袁術兩兄弟反目成仇的禍根。如今袁紹又因偏好三子
袁尚,而早早地將兩個大兒子分封幽、青二州,使得袁家三子暗中互鬥不斷。”
“此事朕也有所耳聞。可這與曹蔡聯姻又有何幹係?”劉協不解道。
“幹係大著呢。以蔡安貞的家境與野心,絕不會因一樁婚事而將自家的曲部歸並曹氏。因此一旦曹操與蔡吉聯姻,曹操勢必將送出一子或一侄前往青州完婚。如此這
般豈不是在無形之中分了曹操的家?”董承說到這兒,兀自陰測測地笑了笑,“這世上多得是為了權勢而兄弟相爭,甚至父子相殘的典故。無論曹操選誰聯姻,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