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的書信。而寫信之人正是劉表之子劉琦。話說,荊州牧劉表共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琦現年二十六歲,不僅外貌與劉表極其相似,且也像劉表那般喜好結交各地名士。次子劉琮比劉琦要小上十歲,雖也長得粉雕玉琢,聰慧伶俐,但終究沒有劉琦深得人心。因此劉琦一直以來都堅信自己是荊州未來的繼承人。然而這幾日劉琦的這份堅信卻產生了動搖。
“孔明先生還未回來?”
書房內的劉琦已不知是第幾次向身邊的侍從詢問諸葛亮的動向。一旁的幕僚李異見狀不禁向其勸解道,“二公子不過是要娶蔡夫人侄女為妻,琦公子何以心急如斯。”
原來讓劉琦如此坐立不安急著找諸葛亮商議的事情,正是他二弟劉琮的婚事。卻說劉琮現年雖隻有十六歲,但在漢朝也算是到了可以談婚論嫁的年紀。而此番要與他成婚的女子,不是別人正是劉琦、劉琮後母蔡夫人的親侄女。這種事若是放在後世,多半會被人詬病有的嫌疑。但在鼓勵開枝散葉的漢朝,寡婦再嫁都是樁隻得稱讚的事,更毋庸說是娶既無血源關係又不同姓的女子了。
不過劉琦顯然不認為這隻是一樁簡單的親上加親婚事,卻見他皺著眉頭向李異解釋道,“伯才有所不知,蔡夫人為人最是護短。阿琮要是娶了蔡夫人的侄女,蔡夫人日後必然會偏愛阿琮,進而厭惡於吾。且不論蔡夫人會否因此在父親麵前進讒言。就拿其弟蔡瑁而言,其不僅是父親器重的軍師,還是執掌著水師。阿琮有這麼一個親戚做後盾,其實力必會大漲。汝說吾能不急乎。”
李異聽劉琦這麼一說,再一想到市麵上有關蔡夫人的各種傳言,便也跟著點頭附和道,“琦公子說得是。二公子這招攀龍附鳳耍得確實漂亮。不過琦公子為何獨招諸葛亮來此商議對策?須知諸葛孔明現下正在廬江遊學。等其趕到襄陽,恐怕二公子早已與蔡夫人的侄女成婚。更何況諸葛孔明乃是黃承彥引薦給公子的。而黃承彥又是蔡夫人的姐夫,諸葛孔明真會為公子破壞此裝婚事?”李異這段話聽著頗為拗口,可事實上劉、蔡、黃三家的關係也確實密切。倘若諸葛亮像曆史記述的那樣娶黃承彥的女兒為妻的話,那蔡夫人便成了他的嶽母。不過劉琦似乎十分信任諸葛亮的人品與智謀,卻見他擺了擺手搖頭道,“承彥公與孔明皆是當世名士,不會像蔡夫人那般護短。更何況就算孔明無法及時趕到襄陽,吾相信其也定會有辦法為吾解圍。”
“看來公子頗為信任諸葛孔明。”李異略帶酸溜溜地說道。同為荊州名士的李異當然也想通過劉琦這條門路謀取一官半職,甚至在劉琦繼承荊州之後,順勢成為荊州的重要官僚。然而從劉琦的態度看來,他顯然是更推崇才年僅十八歲的諸葛亮。這就讓已過而立之年的李異頗為吃味了。
然而劉琦卻並沒有注意到李異口吻中的異常,反倒是順著對方的話頭欣然頷首道,“是啊。孔明是吾所見過的最有才華的少年俊才。吾一直都想將其招入府中,隻可惜孔明似乎是想趁年紀輕再多遊學幾年,故沒有答應入府。不過如此也好,孔明見識得越多,日後便越能輔佐於吾。”
遊學?莫不是遊曆諸國乎。”李異冷哼道。
“伯才此話何意?”劉琦扭頭皺眉道。看來他這次也聽出了李異的話外之音。
“公子難道不曉得,諸葛孔明此番去廬江其實是去見其好友徐元直的。”李異拱手向劉琦爆料道,“而那徐元直在早在年初便已投靠劉備,並被劉備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