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擠掉那些泡沫般的意義(1 / 3)

在巴西旅行時,我買了一些當地的石頭,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大部分應該是當地人在河槽底、山澗邊、大樹旁撿來的東西,可能是哪個娃兒調皮的證據,砸開過鄰居的玻璃;也可能是某個大人童心未泯的工具,湖邊隨手撿起一粒,在水麵上蹦躂幾下打個水漂,蕩起漣漪沉入河底。

為了辨別這些石頭,當地人給它們起了名字,碧璽、托帕石、海藍寶、祖母綠、帝王玉,等等等等,有大小,有等級。為了區別這個人和那個人撿的石頭,巴西又分出了幾大派係,最大的是H.Stern,其餘的因為不可數,就叫其他牌子。

H.Stern來頭很大,是巴西最大的珠寶商,也是世界最大的彩寶商。有好萊塢的明星酷愛它們的產品,其中有不少人戴著H.Stern的珠寶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

雖然買的是最小最便宜的幾顆,但一想到兜裏這幾塊石頭,和奧斯卡頒獎禮上那些熠熠生輝的各路明星來自同一處,我就感到背上沉甸甸的,充滿了人民幣以外的意義。

回國時,48小時的航程,漫長的煎熬時光。當我收拾自己浮腫變形、難以穿進鞋子裏的雙腳,那些石頭所帶來的意義,緩解了我恨不得跳下飛機的焦慮。

我已經想好了,要找一個懂我的設計師,把這些石頭們鑲嵌上去,安頓好。有的想配對成一套,留給自己,其他的,就當生日禮物送給我最好的幾個朋友。想想,這些來自巴西的石頭亮閃閃地掛在朋友們脖子上時,我驕傲地說,這是從南美挑回來的,H.Stern品牌的,奧斯卡頒獎禮上明星們常戴的,請了設計師私人定製的,那該多有意義啊!

因為有了這些意義,這變成了一個大事件,像“蝸牛背著它沉重的殼啊,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挑了好多設計公司,終於還是選了朋友引薦的一家。第一次見麵送石頭,第二次商量設計創意,第三次看設計稿。為免創意外泄,設計稿還不能發郵件,我們幾個人,隻好左等右等湊齊了去設計師那裏看圖片。

既然裝了高大上,就隻能bigger than bigger了。幾個回合下來,定設計稿,改設計稿,看效果圖,改配飾,配盒子。終於快好了,設計師給了我們六位數的報價,我差點沒驚呼出聲。

突然想起,我不就是去了一個盛產石頭的地方,買了些土特產,留個到此一遊的紀念嗎,怎麼變成了一件付不起價錢、熬不起時間,也耐不起煩的事件?

經過想象力的層層加碼,以及期待值的通貨膨脹,這些石頭被疊加了要生要死的友情、跋山涉水的艱辛、獨一無二的定製等意義,原本簡潔的原石已經大變身,顯得頭重腳輕。

多虧了這個付不起的報價,意義像被紮破了的氣球,一癟不起。

每次看汽車廣告,總是被那些山高人為峰之類的意識流唬得暈乎乎的,弄不清楚他們到底要說什麼。有篇文很不給麵子地說,土豪就開寶馬,屌絲就開夏利,別扯睿智啊胸懷啊那些虛的。頓時覺得胃口大開,對,就這樣簡單粗暴,直抵人心。

我的夢想職業是圖書館的職員,每天把要借的書一本本取出來,把還的書一本本放回去,簡單而機械,而我自己呢,想看哪本就看哪本。一個在創業的朋友說,她的理想職業,是做一個咖啡店的職員,收錢,找錢,衝咖啡,端咖啡,不費腦子。我突然覺得和她惺惺相惜,我們都為複雜的生活標簽所累,簡潔明了成為向往。

朋友圈裏,有一個目標明確的朋友,每天雞血充得足足的,冷血地排除無意義事件,不合口味的統統靠邊,向前向前。我怕她那些鏗鏘有力的驚歎號,跟以前的自己一樣,劍拔弩張,汗毛豎起,太用力,勵誌得令人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