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封建社會中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為反抗階級壓迫和殘酷剝削而掀起的農民起義,無不在動搖反動統治的同時,也推動了祖國的社會進步。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更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不懈地開發著祖國的自然資源,改造著祖國的自然環境,湧現出了大禹、李冰、徐霞客等為人民造福的優秀代表。在科學文化方麵,曆史上出現的四大發明、《詩經》、《齊民要術》、《本草綱目》、京杭大運河、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等等,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為祖國創造的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代表。
2.近代的愛國主義傳統
1840年以後一個世紀的中國曆史,是遭受西方列強侵略、瓜分,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屈辱曆史。中國人民承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時代特征,決定了中華民族近代愛國主義傳統的主要內容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反對封建主義壓迫,推翻腐朽的封建專製統治。
中國近代愛國主義始終與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聯係在一起。最早“睜眼看世界”的魏源提出了著名的師夷之長技以製夷主張,成為近代中國曆史上向西方學習、尋找救國之路的先驅。此後,無論是清政府內部的抵抗派、洋務派,還是資產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及人民群眾自發的鬥爭,盡管其主張各有不同,在是否維護清王朝統治階級方麵也有不同的見解,但是,他們抵禦帝國主義侵略和振興中華的願望是一致的。雖然這些愛國誌士的努力最終都因為曆史和階級的局限而功敗垂成,但他們愛國救國的精神和實踐,喚醒和鼓舞著中國人民為改變國家積弱積貧的麵貌,反抗外來侵略,積極探求新的思想武器、開辟新的救國道路,為迎接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新階段的來臨創造了條件。
3.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新階段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曆史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大轉折點,它作為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標誌著我國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我國愛國主義傳統開始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發展。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創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愛國主義運動的嶄新曆史階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的理想,從而把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推進到當代及社會主義時期的新階段,使中華民族曆史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獲得了新生,得到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和境界的升華。不同時代的愛國主義有不同的內容和特色,不同的階級和政黨對愛國主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中國共產黨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正如江澤民所說:“我們所講的愛國主義,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進曆史發展密切聯係在一起的,是同維護國家獨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聯係在一起的。”
4.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基本內容
雖然愛國主義作為一個曆史範疇,在各個曆史時期有不同的時代內容和表現形式,但是,無論是古代愛國主義、近代愛國主義,還是當代愛國主義,它們之間都是一脈相傳的,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概括地說,這一傳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基本內容。
第一,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貢獻。各族人民用自已的勤勞和智慧共同奮鬥,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作出了巨大貢獻,曾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第二,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自大一統國家形成以來,中國曾多次出現民族分裂的局麵,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流。而且,曆次太平盛世都出現在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環境下,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第三,反對侵略,維護祖國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愛國主義不僅激勵中國人民反對國內民族壓迫,而且敢於反抗外來侵略。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每一次帝國主義侵略都更加激起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反對侵略的決心,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徹底實現了民族獨立,維護了祖國獨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
第四,反對倒退,推動祖國繁榮進步。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始終存在著進步和倒退兩種力量的較量。正是各族人民堅持同一切阻礙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反動階級、反動勢力和腐朽社會製度不懈鬥爭,才使中華民族曆經坎坷磨難而不衰,至今仍生生不息,走向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