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就一定是壞事。我們中國人什麼時候這麼重視小孩子的意見了?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話,總覺得這件事情就算再好再對,也渾身透著假!

就拿探月這回事吧,這是天大的好事,中國偉大的成功。可是非要讓一群小孩子出來說火箭比孫悟空還快還強,這,這,這就變成一個笑話了。沒有人指示,小孩子怎麼會知道到底是火箭快還是孫悟空快?擺明是有人教的嘛!

再說這本《少年維特之煩惱》吧。這是歌德先生最有名的兩部作品之一,而且是其中流傳最廣的一部。《浮士德》雖然偉大,但在中國讀的人不多,遠比不上這本書。要是按那些人的話,那這本書也就不過是一本言情小說了,那又怎麼解釋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呢?”

王海蓉對於這個話題一點也不感興趣,但劉方平好像很有興趣,她也就強迫自己有興趣,或者說假裝自己有興趣。她裝出饒有興趣的樣子,問:“那你對這本書又怎麼看呢?難道維特的自殺不應該譴責嗎?”

正文 第三十二章

劉方平身上是很有些書呆子氣的,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人,隻要一提起有關書的話題,他就會變得滔滔不絕。王海蓉在不經意間就找到了討好他的最佳方式,那就是什麼也不說,靜靜地聽他講話。

劉方平完全已經忘了自己是在飛機上,麵對是一個大自己好幾歲,而且對自己很有好感的富家小姐。與其說他是在對王海蓉說話,倒不如說他是在對自己說話,是對這個世界中唯一能理解自己的靈魂說話。

“自殺當然是不好的,我也不認為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但維特的自殺絕不是僅僅為了愛情,他的自殺也絕不是人們所說的那種懦弱式的自殺。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爭辯的必要。在這本書裏麵,維特本人在與綠蒂的未婚夫談話的時候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更能證明那些小學生初中生是人雲己雲,他們甚至連書都沒有看過——至少是沒有看過原著——就已經在別人的指示下開始發議論了。可笑,可笑。”

王海蓉看著劉方平那充滿譏誚笑容的麵孔,對這個男人越來越著迷了。在以前她雖然覺得這個男人很可愛,很單純,很值得信任,但同時也覺得他缺乏才能。。王海蓉並不怕劉方平沒有才能,有她的支持,就算沒有才能的人也可以幹出一番事業來。她也不會嫌棄劉方平沒有才能,因為與她的財富相比,一切才能都變得不太重要了。但這並不是說王海蓉就沒有感到遺憾,一個女人總不會希望自己的男人是個百無一用的人,不管她有多愛他,才能畢竟是人人都喜歡的。今天這個遺憾消失了。

沒想到劉方平還有這種侃侃而談的時候,他說的話是不是真有道理,這是不是他自己的思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候,王海蓉發現了劉方平身上多出了一種東西,一種名為“自信”的東西。一個充滿自信的劉方平要比平時的劉方平更加有吸引力。

王海蓉不希望劉方平停下來,就又問了一句:“還有嗎?為什麼維特一定要自殺呢?”

這一句話問得正是時候,雖然沒有她問這一句,劉方平也還是會繼續說下去,不過有了她這一句的鼓勵,劉方平說的就更起勁了。“要真正了解一部作品,特別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就必須對其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地位,學術思潮等等東西進行了解。歌德所處的時代正是德意誌人民要求民主與進步的時期,如果非要比喻一下的話,與晚清時期有些相似。一些青年要求進步和變革,要求改變其社會地位,要求進行文學上的革新,可是社會的傳統勢力太過強大,他們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處於這種狀態下的青年們就會感到壓抑和憤懣。這種情緒無法排遣的時候就會轉向另一個方向,比如文學或者是愛情。他們瘋狂地追求愛情,其實卻是借此來麻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