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若幹問題(代序)(1 / 2)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2006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了“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紮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是黨中央對進一步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麵的重大戰略部署,而且也是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一、中央為什麼再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我們黨以往的文獻中曾多次提出過。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再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任務。

1.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豐富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製”,這些都構成了再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定時代背景。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基於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著眼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全局提出來的。因此,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就是這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鮮明的特征,其內涵也必然更為豐富,這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對“三農”工作的認識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變化,黨對“三農”問題的認識也在與時俱進地日益深化。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並具體化為“五大統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兩個趨向”的觀點。200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之所以提出“兩個趨向”,是因為我國在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2005年3月,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可見,到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前,黨中央已經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變化,為闡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曆史任務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從理論基礎到思想認識作了層層鋪墊,這一重大曆史任務的提出具有必然性。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長期的曆史任務,又有現實的緊迫性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若幹新的社會矛盾也在逐步積累和顯現,其中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還在繼續擴大。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途徑,就是製定加強統籌城鄉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是一個伴隨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的曆史性任務,應清醒認識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緊迫感。現在提出新農村建設,至少有以下理由:第一,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第二,是遏製城鄉差距擴大,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第三,是貫徹落實擴大內需的方針的必然要求。第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第五,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任務和原則性要求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綜合性、係統化的目標體係,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把握,概括地說,就是“五個五”。

1.總的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重要的是把握三點:一是這五句話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也就是農民要增產增收。二是要明確第二個要求是“生活寬裕”而非“生活富裕”。三是這五句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它不能被割裂開來。絕不能片麵地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解為就是新村莊建設,一定要引導廣大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認識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一個簡單的改變村容村貌的過程,不能僅僅變為拆老房、建新房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