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德妃到賢妃,時代與時代(1 / 2)

臘八節,京城彌漫了臘八粥的香味。

今年的雪來的格外的緩慢,至此時才飄飄而落。

京城百姓們忙著熬製臘八粥,順便采購年貨,以度過這一年之際最為重要的時刻。士子們也異常忙碌,他們紛紛冒著大雪出門,聚集在各處的酒肆高聲的議論著,其中不乏麵紅耳赤之輩。

鍋內熬製的臘八粥咕嘟嘟的冒著聲響,粘稠的粥來回的翻滾著,酒肆內也不斷的熱鬧著,如同鍋內的粥,擁擠著,嘈雜著,翻滾著逼人的熱氣。

一切的起因,都是今日早上流傳出的一篇文章造成的。

這原本是一章奏疏,名為《論德妃娘娘周若彤不德十事》。此篇奏疏乃是針對近期皇帝蕭成渝冊封周若彤德妃一事而有針對的發出的。

原本是呈上給朝堂的,但不知為何卻自救國公府流露而出,顯然是有心人刻意為之。此論的標題就已十分的吸引人的注目,德妃不德,引人遐想。雖然文中具體涉及的不是眾人心中所想,但大梁亦不乏叵測之人斷章取義,頓時引起京城士子嘩然。

張甫之原意是就事論事,覺得皇帝蕭成渝讓周若彤一步登天坐上皇貴妃確實不合禮法,不合祖製,故文中列出的亦是具體之事,說理也是明確,詳細論述的是爵位和封號問題,沒成想他還是低估了張甫之三個字和周若彤三個字。

當這六個字碰撞在了一起後,掀起了滔天的巨浪。

士子們借著酒意,浩浩蕩蕩的朝救國公府駛去。街上采購的張明和周子峰兩人觀此陣仗,趕忙慌忙奔回,將此中消息詳細告知張甫之。

張甫之雖然驚訝,知道事出並非本心,且周若彤確是才女,但念及老皇帝臨終囑托,心想周若彤過於剛強,極易摧折,現在借著士子們朝皇帝施壓,此刻正值皇帝啟用新人之際,也不怕皇帝不妥協,以免之後周若彤觸犯眾怒,落得個悲慘下場,也算一場功德了。

念及此處,張甫之就出門迎接奔赴而來的士子人潮,準備借勢朝皇宮進發。

皇帝蕭成渝聞之此事後,氣的差點再次掀翻龍案,他咆哮道:“張甫之你個老匹夫,安敢如此欺我!”

皇帝的咆哮聲如雷鳴般轟響,馮保保嚇得跪在地上,眼角的餘光瞥到了皇帝臉上一片鐵青,這下子,此事怕是無法善了了。

相王站在家門口看到了洶湧的人潮,不禁樂出了聲:“妙啊,妙啊!張甫之這廝,隻怕這回是鐵定要把命搭進去了。”

對於相王來說,張甫之哪怕賦閑在野,留著,也始終是個禍害。

皇帝一連下達兩道奏折,大理寺並入刑部,但舊製仍在,新任刑部尚書火速調撥兵馬朝宮中方向行去。

緊跟著,蕭保梁接到皇帝聖旨,今日凡是有敢闖皇宮者,不問緣由,按造反罪,格殺勿論!聖旨之後,還著重強調了一句,無論何人。

馮保保宣讀完聖旨後,對蕭保梁意味深長的說道:“大都督,聖上說的可是無論何人!”

蕭保梁心中驚悚,帶頭的可是張甫之啊,顯然皇帝是動了殺心。

周若彤聞之此事後,長長的歎了一口氣。她喚來了春華,說道:“聖上先前頒布的冊封聖旨可還留著?”

春華聞言取來了聖旨,“娘娘要此物作何用?”

周若彤隻是歎氣,並未說話。

蕭保梁已經帶領宮廷禁軍戍守在了宮門口,遙遙的,大隊人馬朝宮廷而來,皆是士子組成。帶隊的峨冠博帶,長須飄飄,滿麵正氣,正是當朝救國公張甫之是也。

橫道裏,一頂轎子穩穩地停在了張甫之等眾人之前。轎簾掀開,走下了一個枯瘦老者,此人正是顧之章。

顧之章猛地上前,一把死死地拉住了張甫之的手。

他說道:“老大人啊,此事萬萬不妥,速速請回吧。”

張甫之望了一眼身後,苦笑道:“箭在弦上,已是不得不發!”

顧之章跺腳,氣道:“你這是牛脾氣,聖上已然做出妥協。如此行事,隻會適得其反!”

“就事論事,如此而已!”張甫之一把搡開了顧之章,然後朝宮門行去。見到那執甲衛士後,他高喊道:“我等要見聖上!”

兩邊相距不過數丈,蕭保梁也高聲回道:“聖上今日誰也不見,老國公請回吧。”

張甫之領著人潮,並未在意。繼續朝前行去,左右見狀,大急,副將說道:“大都督,如何是好?”

蕭保梁眼中露出了決絕的神色,“按聖上旨意行事!”

眾衛士將手默默地放到了腰間佩劍上。

這時候,有人自宮內急步而來,她高聲叫道:“衛士速速退開!”

兩邊都停了下來,蕭保梁認出了來者,正是德妃娘娘身邊的貼身婢女春華。春華緩了口氣,然後說道:“娘娘有令,張大人率士子入宮,衛士不得阻攔!”

諸衛士麵麵相覷,一時間不敢拿定主意,春華再說:“娘娘說了,出了事,她擔著。”聞言,諸衛士望向蕭保梁,蕭保梁點頭,衛士瞬間散開。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