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泰山王蕭克定(1 / 2)

大梁王朝,共分九州一十八郡。王朝采用分封製與郡縣製並存的策略維係王朝的統治。

大梁自立國初,便處於危機四伏之中。塞外有百萬蠻軍虎視眈眈,江南有前朝貴族等待時機重整山河。中原腹地,本是發家之地,奈何天災人禍,名不聊生。

內有大明餘孽,外有蠻國大軍,國內更有豪強並舉,太祖皇帝英明一世,也是步履維艱。

正是因為大梁建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這才自太祖皇帝起,便采用平衡之道。

各方勢力衝突,一個不慎,便牽一發而動全身,實為可怕。平衡之道,平衡國與國之間的局勢,平衡前朝與新朝之間的矛盾,平衡新貴族和舊貴族之間的利益。

此舉,不可謂不高明。

維係平衡,自然不能讓各地擁兵自重,為了平衡老貴族和新貴族的利益,各地大郡大縣皆是由世家貴族的長老家長擔任。

一旦這些人坐大,難免有自重之嫌。是以,太祖皇帝將各位王爺分封在外,其一是製衡在外大族,起到相互牽製的作用。其二,也是避免皇室親子因皇位之故而相互紛爭。

泰山王,便是第一代封王。

泰山王姓蕭,祖上亦位列太廟供奉,但實際並非皇室親血。

第一代泰山王蕭啟賢原姓為肖,肖姓本是中原第一權貴。後太祖皇帝揭竿而起,肖家相助,與江南抗衡。

當年蠻族率兵三十萬開涼州,入中原,肖家一門九子,隨太祖皇帝親征,死了七個。

之後,大明王朝不願太祖坐大,收繳兵權,兩邊相爭,又是肖家隨太祖親征,江南金陵城下,又折損了一個。

當時,肖家滿門,隻剩一幼子。太祖皇帝在金陵城外對那十一歲的少年說道:“自今日起,你便是我的兒子。大梁在一天,你便是我大梁的王侯。”

是以,肖家徹底消失。

整個大梁,隻剩下一個蕭家。

太祖皇帝的確寵愛肖家幼子。但太祖的寵愛,是一份危險的定時炸彈。

肖家功高,若非滿門戰死,隻怕在大梁立國後,也為患不小。

但這份禍根,始終留了下來,因為他們的祖上,姓肖,不姓蕭。

這一代泰山王,蕭啟賢,固守祖上的規矩,在外封王,絕不與朝廷為對,絕不與黨政沾染,泰山王府的子嗣,按朝廷受封,但絕不入京城為官,也絕不入軍中參軍。

但是,廿年前,蕭啟賢還是惹下了大禍。

太祖皇帝立國,除了蕭姓皇室封王外,還分封了東西南北四位王爺。

這其中,便有護國公一門。

初代護國公同出中原,與肖家乃是世交,之後隨太祖皇帝南征北討,兩家更是交情莫逆。

千百年來,護國公主掌軍政大局,在朝中威望甚高,但每一任護國公對在外的泰山王府的子嗣皆是照料有加。

隨著時間的推移,曆經兩朝,兩家的曆代王公皆是關係莫逆。

廿年前,先皇整治護國公府造反一案,相王手段血腥,大舉鎮壓,周霖宜見風使舵,連接百官,滿朝上下無一敢言。

在外的蕭啟賢畢竟還是年輕氣盛,想著兩家世交,彼此間知根知底,又念著唇亡齒寒的道理,便一連二十四封奏疏上書朝廷,力保護國公一家。

當時,護國公黨乃是一件牽連極大的案子。刑部兵部一同發力,吏部緊跟其後,朝中早有傳言,說是護國公在內,另有高人在外,裏應外合,顛覆大梁王朝。

泰山王祖上本是前朝貴族,現在蕭啟賢不辯形勢,自然撞到了槍口上。

周霖宜抓住時機,將矛頭引向蕭啟賢。立刻,滿朝上書,一道攻擊泰山王府。

兵部更是查出了泰山王封地有十萬私兵,這下子,觸動了先皇的底線,打算借著整治護國公一案來個內外兼治。

就在泰山王府準備赴護國公府之後,江南有封信傳到了京城。先皇帝師朱明之後又親自北上為泰山王講情,曆數皇室曆代的平衡之道,是以,先皇自那時起,便安排靠得住的外地封王圈養私兵,以備不時之需。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原泰山王蕭啟賢,欠了三老三公一份情誼。欠人的,總是要還的。

蕭啟賢合上了手中那封自江南而來的信,然後轉身望向那個道士打扮的人,淡淡的說道:“生死判官,你究竟是三老三公的人,還是相王的人?”

判官聞言,笑了,“王爺心中早已有數,何必多此一問?”

蕭克定負手而立,望著遠處那座巍峨聳立的泰山,不禁感慨道:“秦朗不在,阿貓阿狗都敢出來蹦躂了。”

判官的嘴角一裂,說道:“王爺說笑了,秦朗當朝,在他麵前能做阿貓阿狗的,自然也非常人。”

“這個說的是。”泰山王點了點頭,“若論不要臉,在外的總計十九位封王中,他相王排第一。”

判官無語,隻能裂開嘴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