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活著到了廣陵府(1 / 2)

紫龍山上,說是三老開壇講學,但來的隻有一老。

士子們並不失望,百歲老人朱明,講的是王道。

讓眾人更加興奮的是,南方的佛頭和道首,淨海禪師與清虛道長一道講學,雖然是朝廷的安排,但大家都知道,昔年太祖皇帝重用大儒改革,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其實是儒家結合了佛道兩家的精髓而成。

如今,三教中的執牛耳者相聚一堂,究竟會衝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來,是每個人都十分期盼的。

玄武湖的水打起了巨大的漩渦,湖中央竟然露出了一個空洞,這是玄武湖百年來少見的異變,隻是此刻,就是尋常攤販,也想辦法擠到了半山腰去,聆聽三位大能講學,對此處,倒是沒什麼人關心。

湖畔邊上,宗養才一個人站著,他眯著眼看著湖中央的變化,臉上並沒有多大的吃驚。

不是說宗養才不吃驚,而是他知道,今天將會發生很多讓人吃驚的事情,比如說,他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山道上,已經有士子悄悄地退下來,這些退下來的大抵都是江南道上的年老士子,兩鬢全白,有的更是連發簪都束不起來。

他們的確有學問,也更有識別風向的敏銳判斷。紫龍山頂說是講學,可是一開頭,三家的爭論已經有了火藥味的氣息。

最讓他們覺得受不了的是,朱明竟然開始議論起大梁國自太祖皇帝立國以來的氣數。

如果說先前議論朝廷行事,弘北抑南,有違王道,那麼接下來議論國之氣數即將散盡,那此事,哪怕他貴為三老三公之首,也......

江南道上的老士子們三五成群的朝山下走,剛好迎麵撞上了朝上走的宗養才。

他們識得這是江南金陵應天府的欽差大人,當下躬身的躬身,賠笑的賠笑,拱手的拱手。

宗養才一一點頭回應,並不打算停下來和他們寒暄,倒是看到他們早早地退下,覺得這些老士子果然有些眼力見兒。

其中一個老年士子望著宗養才,輕聲對左右說道:“不太對頭啊,今日欽差大人怎的是一人前來?”

另一個士子扯了扯他的衣袖,催促道:“快別嘀咕啦,再不走,隻怕朝廷的大軍來拿人的時候,可就走不得了。”

這群先下山的老年士子們確實在山下看到了一支軍隊,為首的一員大將橫刀立馬,正是薛青。

士子們不知此刻金陵已經易主,還以為是朝廷得到消息前來拿人,當下一個個麵如死灰。

薛青並沒有為難這群老儒生,一揮手,便放了他們,其中一個老儒朝玄武湖瞥了一眼,差點一口氣背了過去。

......

周若彤總算有驚無險的到了兩淮廣陵府,宇文靖在城門口候著,身後的軍隊列隊排開,手執利刃。

黑色的盔甲在烈日下閃著寒光,城頭上的戰旗被風吹得響個不停。宇文靖沒有換上盔甲,仍舊是一襲白衣,一柄折扇,於千軍萬馬前做士子打扮。

不是宇文靖有意為之,而是他認為真的沒必要,因為自己左邊跨在戰馬上的兩位,一位大梁國掌鑾儀衛事大臣,一位塞北的名副其實大將軍,有他們在,江南道,似乎還輪不到自己出頭。

周若彤下了馬車,她稍微整理了下妝容,但是那一頭秀發因為前些日子的暴雨而黏黏粘粘成一綹一綹的。

周若彤顯得有些憔悴,但好在軍旅生涯,一向是風塵仆仆,麵對的也不是朝廷的王公大臣,也沒人會去在意娘娘的妝容如何。

順王匆匆的掃視一圈整裝待發的衛士,滿意的點了點頭,對於江南能有如此的兵將,他對宇文靖還是很滿意的。

胡世海翻身下馬,石敢當和宇文靖緊隨其後。這是胡世海第一次正麵和娘娘相對,當年在天涼郡城樓上,兩人有過短暫的交集,之後胡世海在朝中掌權成為新貴,周若彤身居內宮,就是有所指示,也大抵是經過馮保保之口。如今親自麵對娘娘,自詡見慣了風雨的胡世海竟隱約間有些緊張。

周若彤並沒有留意到這輕微的情緒變化,直接說道:“江南的兵士,今日本宮算是見到了,士氣昂揚,比之塞北不遑多讓,實屬難得。”

周若彤本無意將兩淮的兵馬與塞外大軍相比,但塞北大軍一向被譽為大梁手中的虎狼之師,北抗蠻國,內懾諸王,安安乾坤,如今被周若彤這麼一說,身為邊關統帥的石敢當自然麵子上有些掛不住。

宇文靖折扇一收,笑道:“娘娘謬讚了,兩淮雖治軍從嚴,但這治軍的法子,還是效仿邊關的,這軍隊也隻能如此了,但求無過罷了,和塞北是萬萬不能相比的。”

宇文靖一席話,算是賣了石敢當和胡世海的麵子。

胡世海身子一側,身後的軍隊高聲一喝,“恭迎貴妃娘娘,順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