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是個梟雄(1 / 2)

按照大梁慣例,外放的官員或者王爺入京,除了驛館歇息外,大抵居住在其他的王公貴胄或者朝廷命官的府邸。

對此,大梁沒有明確要求。

隻是先皇時期,護國公老田家一案,牽連者眾多,便是外頭的幾個王爺,也因此削去了王爵。

是以自先皇把持朝政起,地方官和外放的王爺尋常便不來京城走動,就是來,大抵也多居住於賢良祠,不會借助在京官家中,一來是方便,二來是避嫌。

在外能夠混出頭的,那個和京城的大官沒點關係?

但想在外頭混出頭且不被朝廷忌憚,那就一定不能讓宮裏感覺到自己和大官們有些關係。

這是大梁外放封疆大吏的基本修養,但不限於王爺。

比如說泰山王府。

蕭克定大搖大擺的住在了林宅,這在很多人眼裏,看起來頗為不妥,似乎這位王爺言過其實了點。

相王卻有不一樣的看法,同屬於在外封王,相王很清楚各路王爺坐鎮一方,絲毫不將朝廷放在眼裏,等閑是不願意進京,就是進了京,也根本不會把京官放在眼裏。

蕭克定可以結交林昌黎,便是向皇室表態,自己願意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蠅營狗苟,不就是為了在朝廷的統治下混口飯吃而非裂土自治。

對此,蕭克定的不避嫌反倒是成了最大的避嫌。

蕭遠搬進了林宅,則沒那麼多顧慮,隻是因為他爹在那裏。

對於蕭遠的到來,林光旭是有些不喜的。

蕭遠長得很英俊,小麥型的膚色讓他看的很健康,他器宇軒昂,走路總喜歡走直線,也不會給人讓道,顯得有些霸道。

他看人總是喜歡盯著人的眼睛看,如同鷹隼一般,目光銳利如刀刃,且看人的時候好舔嘴唇,嘴唇上有一道看不清楚的小刀口,是在他十三歲鎮壓泰山王府叛亂時留下的。

林光旭很討厭他的目光,霸道,嗜血而且還有不加掩飾的野心。

蕭遠也很討厭林光旭,第一是因為林光旭長得很白,他不討厭書生,但是討厭小白臉。

蕭遠不是沒有心機的人,知道父親蕭克定為什麼要討好林昌黎,裏麵的原因有很多,甚至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連相王都不知道,所以他很願意和林公子好好相處,但是林公子對他那不假掩飾的厭惡和忌諱,讓他也很討厭林公子。

到了京城,他收到了很多的消息。

其中,就有林光旭的。

最重要的一條,是林光旭陪著周若彤下江南。

蕭遠這回是來走皇家的親戚,順便送彩禮來的,但是當他在中原河北郡聽說了蕭紫衣的那件事後,他決定改變一些計劃。

他的想法,甚至連蕭克定都不知道,蕭遠很佩服他爹,包括現在也是,但是他不覺得自己會不如他爹,他認為,現在的時代,是年輕人的時代,蕭克定已經老了。

人一老,就會變的小心謹慎起來。

就拿當年護國公府老田家一事來看,蕭遠是佩服先皇的,對老田家這種趕盡殺絕的手段,確實夠心狠,夠強硬,夠魄力,但是老皇帝最後那幾年的行事,讓蕭遠很失望。

他常常大逆不道的自我揣摩,如果自己是皇帝,會怎麼做。首先可以確認的是,當年皇後秦嫣在誣陷老秦家的時候,蕭遠絕對會利用這個機會殺了秦朗,把持國家軍政。

同時,蕭遠更不會讓相王活著進京。

但是老皇帝都沒做,或者說沒敢做,這讓蕭遠對老人感到失望,太沒有魄力了。

見到了林昌黎後,他愈發的堅定,自己的看法沒有錯,林昌黎和他爹一樣,很聰明,很厲害,但是太小心,太謹慎。

從他泡茶就可以看出來,林昌黎走茶,過水溫杯,洗茶,注水,出湯,每一步都有嚴格的講究,蕭克定點頭,蕭遠在心裏搖頭。

他品不出茶的滋味,但是他堅定的認為茶不會好喝,因為年輕人,當喝酒,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縱橫沙場,快意恩仇。

這才是男子漢的抱負。

喝茶之際,林光旭也在悄悄地打量蕭遠,看到了他目光中的不屑與焦躁,心中更是暗中確定,此子是莽夫之流,不堪大用。

蕭遠則斜睨林光旭,發現林光旭舉手投足之間,都儒雅文靜,一舉一動都自有規矩,是以蕭遠也瞧不起林光旭。

世人都說書生誤國,這種人故作深沉,擅長紙上談兵,坊間有些名氣,不過是些不堪大用的錦繡文章,粉飾太平罷了。

對於讀書人,蕭遠談不上討厭,因為他自己也算是讀書人,哪怕並不吟詩作對,但也絕不喜歡,因為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還不如個娘們兒。

蕭遠也有些讀書人的癖好,刻了一方印章掛在身上,上麵刻的是“馬背書生”。

蕭遠這樣評價自己,自然說明對於士子集團中,他是有佩服的人的,那個人自然是張甫之。

小時候,讀到張甫之的錦繡文章,他隻是覺得這老頭子寫得一手好字,後來聽到他父親說過朝中之事,然後就覺得這老頭子也是絕了,二十年不得重用,這是沒腦子到了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