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段(1 / 3)

司需要他們,那些功成名就的老板的虛榮心需要這些人用奉承話來滿足。

奉承拍馬者奉承的最終目的就是迫不及待地爬上高位。有朝一日大權在握,他們又會培植出更多的諂媚小人,這些人又會引來更多的馬屁精,最後發展成整個部門沆瀣一氣,辦事說話都是一個腔調,甚至氣味也一模一樣。後果怎樣?整個企業標價出售,或者破產關門,變成不務正業的敗家子。

其實,在一些精明強幹的領導者眼裏,那些奉承拍馬者還是很悲哀的。這些人已經無法擺脫奉承拍馬的習慣,也就是事事總先想到老板在想些什麼,在此之後又吃不準自己到底在想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想法。在會議上,他總望著老板,弄清楚老板要說什麼,他就說什麼,他總是會把老板的話用自己的嘴說出來。結果,老板得到了報答、光彩和利益,而奉承拍馬者卻招來同事的鄙棄。

奉承拍馬在程度上有輕重之別,並不都像敬佩和崇拜那樣單純,許多人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充當了對上司唯命是從的角色,而有些人則是非常自覺的。有以下一些比較普遍的原因:

保住工作飯碗: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人當靠山總比較保險。

掩蓋真實意圖:暗中打算跳槽,不讓別人察覺。

緩和緊張氣氛:何苦興風作浪?待人和氣為好。

著眼個人前途:贏得上司好感,有利個人發展。

奉承拍馬的行家裏手,有著一整套經過仔細盤算而培養起來的見風使舵的本領,有著處心積慮策劃出來的一係列隨機應變的手段。自然,一個人決不會討得每個人的歡心。盡管如此,奉承拍馬者仍能在一個企業裏受到器重,得到提升,保住他們既得的地位。這就是奉承拍馬者的性格寫真。

聞聲識人——順著聲音潛入靈魂,懂得說三分… 摸準花言巧語者的性格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是想往上爬,或是想獲取某種利益,便采取說好話的方式,以花言巧語巴結、奉承別人,或是做出過分親密的事,讓你上當受騙;也有的人是采取拉關係、套近乎,跟你拐彎抹角扯親攀友,這些都是應該警惕的。要想摸準這種人的性格很簡單,因為這種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急功近利,所以其性格也就暴露無遺。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麵的故事,也許從中能受到一些啟發。

荀攸是曹操的謀士,他從小就有奇才,13歲那年,他的祖父去世了。就在一家人極為悲痛的時候,他祖父昔日的下級張權跑來吊喪。

張權一走到荀攸祖父靈柩前麵,就大放悲聲,如喪考妣。他哭著,還一再表示要為故去的老太守守墓,以報答老太守的深恩大德。張權的虔誠表現令荀家上下十分感動,全家都懷著感激的心情準備答複他提出的請求。這時,始終不動聲色的荀攸,經過觀察,覺得此人態度反常。他想到祖父生前從來沒有向家人提起過張權這個人,可見他與祖父並無深交,更沒有聽誰說過祖父對此人有什麼值得厚報的深恩。他覺得一個人施之過重,必有他意。此人對死者的悲情是言不由衷,對死者之愛也是言過其實。而且張權請求過切,談吐又閃爍其詞,料他必有所隱;再者張權麵帶驚憂,必有所懼。荀攸看出破綻,忙找叔父談了自己的疑慮。果然,待叔父喚過張權,經過一番盤查,張權便招認自己犯了殺人之罪,是想借為老太守守墓之名,逃脫法律的製裁。

荀攸識破張權的言行,是采取站在一旁靜聽,與其保持距離審視地聽,一邊聽他說話一邊搜索記憶,從記憶裏尋找祖父對這個人的影響和說話人所表示的態度的差異,經過對照,確定張權言行有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