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清熱藥

凡是以清瀉裏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即為清熱藥。清熱藥性屬寒涼,其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功效。清熱藥中天花粉可清熱瀉火,金銀花、白蘞、綠豆等可清熱解毒。

如前所述,涼性之藥對痤瘡具有治療功效。而清熱藥大多性寒,較涼更甚,對痤瘡丙酸杆菌有一定的殺滅作用,因此對痤瘡有較好療效,如黃芩、黃連、龍膽草等。另外,清熱藥其涼更甚,收縮血管之效更強,因此對於麵部毛細血管擴張有一定療效,如牡丹皮、赤芍、牛角等。

天然中草藥的美顏奇效(2)

(3) 瀉下藥

瀉下藥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進排泄,適用於通利大便,排除積滯、水飲及其他有害物質。適用於便秘、腸道積滯、實熱內結、水腫停飲等症狀。

瀉下之藥易傷正氣,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產後、經期慎用或禁用。應用於美容,瀉下藥可以消脂減肥;並可用於痤瘡較重並且伴隨便秘的症狀,可以瀉熱通便,也可以成膜外用,使痤瘡得到緩解。瀉下藥有大黃、番瀉葉、牽牛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瀉下藥不可多用、久用!

(4) 芳香化濕藥

芳香化濕藥氣味芳香,具有化濕運脾的作用,適用於疏暢氣機,健脾醒胃,宣化濕濁。

用於美容可以治療濕熱引起的痤瘡反複不愈、酒渣鼻、食欲不振者,而長期因濕傷脾而引起皮膚暗黃,甚至口周色素沉著者,芳香化濕藥亦可化濕健脾,促使皮膚健康美白。芳香化濕藥有蒼術等。

(5)利水滲濕藥

利水滲濕藥能通利水道,滲泄水濕,主要適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痰飲、黃疸、濕瘡等水濕病症。

對皮膚而言,利水滲濕藥可以治療因水液代謝失常而引起的皮膚問題。如皮膚濕疹、水腫。另外,濕性肥胖也可以使用利水滲濕藥。利水滲濕藥有茯苓、赤小豆等。

(6) 溫裏藥

溫裏之藥可以溫散裏寒,治療裏寒證,能溫暖中焦,健運脾胃,散寒止痛,

助陽,回陽。

寒阻中焦則脾失健運,營養吸收就會出現問題,皮膚暗沉、鬆弛。溫裏藥以其溫恢複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氣血行則皮膚營養充足、紅潤有光澤,經絡通暢。溫裏藥有幹薑、細辛、丁香等。

(7) 理氣藥

理氣藥能疏暢氣機,使氣行通順,具有調氣健脾,行氣止痛,順氣降逆,疏肝解鬱及破氣散結等功效。

皮膚出現色斑等問題,多與情誌不暢而引發氣機失調有關。理氣藥大多氣香性溫,香則善行,能引領氣血運行;溫更能促進氣血運行,使氣機通暢。氣血運行順暢,則皮膚營養充足,色斑淡化,健康紅潤。理氣藥有沉香、檀香、甘鬆等。

(8) 活血祛淤藥

活血祛淤藥以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淤血為主要作用,具有行血、散淤、通經、利痹、消腫及定痛等功效。

中醫認為皮膚色斑是因氣機不暢局部皮膚氣血淤滯而成。活血祛淤藥善於走散,以行氣血。氣血行則可以散淤消滯,使色斑得以減淡,皮膚光澤度增加。活血祛淤藥有川芎、桃仁、紅花等。

(9) 化痰藥

化痰藥具有祛痰消痰的作用。中醫理論認為,癲癇驚厥、癭瘤瘰鬁、陰疽流注之類包塊、瘡瘍等疾病,均與痰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化痰藥可以軟堅散結,祛濕除瘡。

在美容方麵,可以用於治療痤瘡後期所形成的囊腫、癤結等,消腫散結,使皮膚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