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段(1 / 1)

決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語玄妙上求,絲毫擋不住生死的。菩薩尚不能離開般若,何況我輩,離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這是成佛的根本條件,肯向這條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決可成就。

【心無掛礙】 這個心,是毫無掛礙,人空法空,寂滅輕安的大自在心,視世間出世間一切一切皆量等虛空,無有邊際,包羅萬有,了無掛礙。心且不有,掛礙何依?苦厄安在?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心裏既是淨空無見,白天沒有想象,夜間自無亂夢,正如千眼千手,圓照十方,豈有顛倒?凡人恐怖,先有一個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種性。如能心空法空,登於佛位,兩個生死已了。菩薩再來世間,是大悲願力,不是業力,自然沒有恐怖,顛倒夢想,都遠離了,到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境界了。

【究竟涅盤】 這涅盤是清淨的意思。二乘人是有餘涅盤,不是究竟;這究竟涅盤是佛位,名為無餘涅盤,連涅盤亦不可得。所謂成了佛,也沒有成佛的法見。本來涅盤是對生死說的,既本來沒有生死,亦安有涅盤,不過同是個假名罷了。這是菩薩的果德。

【三世諸佛】 無論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統包括三世一切諸佛,不問已成未成,都是一體平等。須知釋迦彌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眾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棄,也不可輕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也無不由此法門而得無上菩提。一切大智慧,無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啟發的意思。這個得,正是無得之得;必得心中了無所得,然後本來的麵目斯得。此時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寂然不動,而妙用恒沙,由此啟發,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是言佛的意境。你想連佛也不能離此法門,眾生豈可自外,另覓途徑,豈非顛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適以自誤!

以上十句判為果德分,為第五段,是說到果德地位,一切掛礙才算淨盡,才是究竟涅盤,都賴觀空成就,並無別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經,專說此法無實。下麵再翻身過來說個無虛,金剛經說:“此法無實無虛。”要人不要執實,也不要執虛,正顯般若無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層講,心既不有,法於何依?既沒有法,更談不到無實無虛的了。所以說,涅盤生死等空華。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以下是轉入無虛,點明一知字的妙用。這知字是靈照覺知,表明悟後的意境,仿佛是轉而為有;不知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時的緣生,暫時的法用,即是知而無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無生的道理,就不能證知真空的道理。前說一空字,是般若的體;此說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無可形容,無可言表;至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惟有神會,惟有讚歎,正是冷暖自知的時候。〓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六句是讚歎的辭句。咒是密意,以決定如是曰咒,如軍令嚴速曰咒。以無所不包謂之大;以無所不通謂之神;以無所不照謂之明;以無可比對無可再加謂之無上;以畢竟平等謂之無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於寂滅無住的性體中,能啟發恒沙妙用。六祖雲: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前為無實之體,此為無虛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你想世上的人,沒一個人沒有掛礙的痛苦,哪一個人能離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為證知分,分第六段,要親證才知這個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須要真參實究,從自性上用功,經是不過借來考證罷了。總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則一切智慧被無明所覆,不能啟發。這一分是說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許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卻使一切苦厄無所依附,根本無苦厄的了。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小小安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