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解讀睡眠(1 / 3)

十七解讀睡眠

兄:關於睡眠,我當然有我的解釋。目前,人類對睡眠的認識到了哪一個層次?

弟:三年級的小學生都知道人為什麼需要水和食物。以鳥和蜜蜂為例,要了解性愛的奧妙並不困難。然而,即便是這個世界最能幹的科學家也無法解釋人為什麼需要睡眠。“它也許是生物學領域最大、最廣泛的問題。”美國睡眠專家赫希特夏蘇博士說。

20世紀70年代初,在一次科研會上誇口可在20世紀結束前揭開睡眠奧秘的研究者不得不更正他們的預言。法國睡眠專家幹維特說:“我們過於樂觀了,大腦要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得多。”

雖然如此,科學家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1953年發現的快速眼球運動睡眠使科學家意識到,睡眠不等於關閉大腦,而是一個活躍的、有組織的生理過程。50多年後,幾乎沒有科學家會否認睡眠具有多種重要的作用。

所有哺乳類動物、鳥類、爬行類動物都有某種形式的睡眠。雖然它們睡眠的方式千奇百怪:鳥兒站在枝頭就能打盹,而海豚一邊遊泳一邊睡覺。更重要的是,經過數千萬年的進化,睡眠這一特性一直被保留下來,雖然它可能幹擾其他生存活動的進行。睡眠時無法照看孩子,不能賺錢,不能外出打獵,睡眠時還容易遭遇敵人的攻擊。

同樣有意思的是,科學家還發現人和動物都會失眠,並且都會通過睡得更久、更沉來償還睡眠欠的“債”。長期被剝奪睡眠可導致嚴重後果,至於後果是什麼還在爭論,因為很難把失眠造成的影響與壓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區分開來。

研究者一度認為長期剝奪睡眠可能導致精神病,現在他們知道這一推論並不成立。雖然睡眠被多次打斷可能使實驗對象變得脾氣暴躁。同樣“失眠可導致死亡”這一觀點也缺乏支持證據。但實驗室裏被剝奪睡眠的老鼠在2~3周內便會死亡,如果它們隻剝奪快波睡眠,即快速眼球運動睡眠,也會在5~6周內死亡。

睡眠究竟有什麼奧妙讓生命都離不開它?專家們說,人和動物需要睡眠,絕不是因為需要休息那麼簡單。

赫希特夏蘇博士說:“你可以一動不動地躺著,無論躺多久,你還是需要睡眠。”

還有理論認為,睡眠可以保護動物,讓它們在猛獸最活躍的夜晚悄悄躲藏起來,然而,這一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睡眠不足需要補充。為什麼長期睡眠被剝奪會導致老鼠死亡。

哈佛大學的睡眠專家霍布森博士說:“顯然,睡眠的目的不是讓你遠離危險的大街,或者讓你節省幾大卡的熱量。”哈佛大學的另一位睡眠專家斯迪克戈爾德和其他一些專家相信,快波睡眠有鞏固記憶、幫助學習的作用。

但是,這無法解釋一些服用有壓抑快波睡眠的抗抑鬱劑的人並沒有表現出記憶力減退的症狀。同樣,一些大腦受傷難以進入快波睡眠的人也沒有出現記憶困難。還有一些動物,比如鴨嘴獸,每天的快波睡眠長達8小時,比快波睡眠隻有2小時的人類,它們並沒有特別聰明或記憶力超強。

目前最有說服力的觀點是由加州大學的精神病學和生物行為學教授西格爾提出的,在快波睡眠階段,正如在清醒時一樣,大腦中神經元非常活躍。隻有那些與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阻胺等傳導化學物質有關的神經細胞處於休息狀態。西格爾教授推測,這一類神經元工作特別繁忙,快波睡眠允許它們休息,從而恢複它們的靈敏度。

研究還發現,體形越小的動物睡眠時間越長:馬每天隻睡3個小時,雪貂卻需要睡15個小時,由於動物的新陳代謝速度隨體積增加而下降,科學家因此提出一個假說:睡眠也許能幫助修複被自由基損壞的細胞。

還有專家相信,快波睡眠在大腦發育中扮演關鍵角色。新生兒的快波睡眠時間比成人長。快波睡眠時間越長的動物,出生時越不成熟。

許多人覺得睡眠不足夠,而對某些人來說,有常人一半就可以了。睡眠在動物界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現象——甚至昆蟲也在睡覺。我們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覺上。可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睡眠又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對睡眠缺乏認識已經成了讓人尷尬的事。

但我們無知並非因為我們沒有努力研究。對於睡眠的作用,有幾十種說法。這些說法可分為四類:休息與複原、逃避捕食者、儲存能量以及信息處理。有許多研究人員樂意承認睡眠有多種作用,這些說法可能是正確的。但它們無一得到證實或否定。

為什麼睡眠是個如此難解的問題?一個很大的障礙是它的雙重性質。我們睡覺時是在兩種不同狀態之間切換。第一種稱為慢波睡眠,腦電圖的表現是長而起伏緩慢的電波活動。另一種則是快波睡眠,特征是急劇的大腦活動,跟清醒時的腦電圖差不多。它的外部表現也很明顯,眼球快速活動,肌肉則處於近乎麻痹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