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人的空間(3 / 3)

弟:我想知道你的計劃有何妙處?

兄:多數人不信神,說了等於白說。

弟:我有資格做傳道人嗎?

兄:你是神的信徒,這就是資格。

弟:我該如何做好這份工作?

兄:向你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講述你信仰神的心路曆程,用誠心、愛心和科學道理去打動他們的心,使他們重投神的懷抱。隻要你有一顆為神做事的心,傳道工作其實不難。

弟:我擔心人微言輕,沒有人相信我說的話。

兄:無須擔心,慢慢來,經驗依靠積累。若要更上一層樓,成為德高望重的傳道人,你首先要成為聖潔的信徒。

弟:何謂聖潔的信徒?

兄:所謂聖潔者,就是沒有私有財產者,即是無產者。

弟:難道有產者就不能成為聖潔者?

兄:神創造的生命,從植物到動物,除人類之外,哪一種、哪一類、哪一個生命個體擁有所謂的私有財產呢?蜜蜂擁有美麗的蜂巢,但蜂巢是集體所有的。由此可見,神並不喜生命體擁有私有財產。今天,為什麼大部分地區都失去了生機無限的原始植被呢?歸根究底就是人類為了私產,從不間斷地向原始植被巧取豪奪。私產既是地球生命的萬惡之源,又是人類自身的不平等之源。在神的眼裏,人類的私有財產是血汗與糞便的混合物。所以,隻有拋棄私產的信徒,才可以成為聖潔的信徒。

弟:假如我想成為聖潔者,我的財產如何處理呢?

兄:交給我,我代表神公社接收你的財產。神公社是由聖潔者組成的信仰團體。成員在公社內共同生活與學習。公社也是信仰者崇拜神和信仰者討論大事、研究哲學的地方。

弟:我信神,不一定信神公社。我的財產是用智慧和汗水換來的,任何人想借神公社的名義得到我的財產,我是不會答應的。

兄:你懷疑我騙財?

弟: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兄:有產者自然要時時“防人”,相反,無產者就豁達得多。我不怪你,你剛認識神,要求你做一名聖潔的信徒有點過分。你珍惜你的財產,這是人之常情,何況,孔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假如你真心為神做事,神不但不會責怪你愛財,還會保佑你發財,甚至賜你智慧,使你成為富甲一方的富豪。

弟:神保佑我發財?你不是說,在神的眼裏,私產是血汗與糞便的混合物嗎?

兄:凡事都要辯證地分析。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嗎啡既是毒品,也是良藥。用於吸毒者身上,嗎啡是毒品;用於病人身上,嗎啡是良藥。

同樣的道理,私產是汙穢的,但也有幹淨的一麵。這就要看私產掌握在誰的手裏及如何運用。私產掌握在瀆神者手裏,私產就是罪證和罪孽;私產掌握在敬神者手裏,私產就是為神做事的本錢。因為神明白,要綠化沙漠,不投入巨大的財力是行不通的。若所有的信神者都兩手空空,綠化沙漠隻怕是一句空話。

弟:看來,人的愛財心不一定是壞事,隻要發家致富的目的是恢複自然生態就沒有問題。

兄:我綠化沙漠的計劃就是巧妙地利用人的愛財心。

我建議人們到沙漠裏發財。構思大致是這樣的:在沙漠裏建造許多太陽能發電站,在電站周圍建造許多工廠。把沙漠打造成為世界工廠或者低密度的工業城市。可以想象,在沙漠裏用水,水費一定很貴,但沙漠的地價一定十分低廉,甚至出現零地價。一弊中有一利,沙漠實在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要求人們到沙漠裏發財有點強人所難。不過,當許多人信仰神時,情況就會反轉。人們意識到,在非沙漠地區修路建廠,無論理由多麼冠冕堂皇,都侵占了植物的棲息地,人的罪孽是增加的;相反,在沙漠地區修路建廠,不但無罪,反而有功。人們可以利用生活廢水綠化自己的家園。當大部分的工商人口都遷入沙漠時,沙漠就會演變成稀樹平原,綠化沙漠就可以指日可待。

弟:完全有道理。我覺得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計劃,既不勞民傷財,又能有效地綠化沙漠。不過正如你說的,要推行這個計劃,前提條件必定是許多人信仰神。為此,我決定依照你的意思去做,盡力說服大家信仰神。

關於生命,我還有許多問題,諸如生物的進化機製是怎樣的?人是怎樣從猿進化而來的?雌雄兩性的起源是怎樣的?人為什麼會衰老?大概是這些。

兄:這些問題我現在不想討論,除非你願意加入神公社。

弟:你……你是……

兄:我什麼?我猜你是說……我是在……我不說了,許多事盡在不言中。

江波

2007年冬於香港紅磡

參考文獻

1.《大學物理導論》向義和,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大墜落》雷元星,四川科技出版社,2003

3.《胡桃裏的宇宙》霍金著,葉李華譯,大塊文化出版

4.《生命之謎》楊汝生等編譯,時事出版社,2006

5.《夢與做夢》楊新楣譯,漓江出版社,2002

6.《人類奧秘探索》李世吉,長安出版社,2006

7.《從宇宙到生命》位夢華,知識出版社,2006

8.《人類探索篇》周林,新疆人民出版社

9.《人類未解之謎全記錄》愷傑,時事出版社,2002

10.《動物未解之謎》牛千尋,京華出版社,2002

11.《揭示人類之謎》書香門第工作室編著,湖北美術出版社

12.《哲學大師點人生》黃永軍、遠光,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13.《哲學有幾副麵孔》李曉東,京華出版社,2004

14.《西方哲學精神》何兆武,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