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避難嶺南(1 / 1)

3、避難嶺南

惠能發足南逃,走了約兩個月,來到今廣東與江西交界的大庾嶺一帶。這時後麵有好幾百人追來,其中一個叫陳惠明,原是個四品武官,比較粗魯,也很有參禪求悟之心。他跑在眾人前麵,追上了惠能。

惠能把衣缽放在石上,說:“這衣是明心見性的信物,豈是蠻力所能奪取的?”然後藏到草叢中。惠明趕上來,想拿走衣缽,竟拿不動,便叫:“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於是出來,為惠明說法。惠明開悟,禮辭而去。

第二天,數百人趕到嶺上。惠明說,我先在此,不見那人來,詢問嶺南來的人,也不見那人。想來還沒有來到這裏。眾人於是回原路細查。惠能得以逃歸嶺南。

惠能悄悄回到韶州曹侯村。當地有位儒士叫劉誌略,對惠能十分禮遇。誌略的姑姑是比丘尼,號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惠能為她解說;無盡藏大感驚異,遍告鄉中耆德:“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於是鄉民競來瞻禮。

當時寶林寺(今南華寺前身)已廢,人們重建梵宇,延請惠能說法。惠能在寺裏住了九個多月,又遭惡人追殺,於是逃到寺前麵的山中藏匿,惡人找不著,便縱火燒山。惠能隱身入石中,得以幸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

六祖避難石今存南華寺前山中。

逃過此劫後,惠能記得五祖“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的囑咐,遂“懷寶迷邦,銷聲異域”(唐?王維《六祖能禪師碑銘並序》)。繼續南下,來到懷集,住了下來。柯杉崗相傳是六祖在懷集的第一個落腳點。懷集縣城裏至今仍存一口六祖井和一座六祖庵,相傳是惠能曾經駐足的地方。他藏匿過的懷集“六祖岩”現在是遐邇聞名的旅遊地。

離開懷集,惠能沿綏江南下,來到四會,在今廣寧縣賓亨鎮榕村一處茂林修竹中結廬構庵隱居(今廣寧縣地在明代嘉靖以前是四會縣的一部分),後來邑人在庵址建了龍龕寺,為六祖又一遺跡。及後,惠能藏匿在四會縣東麵的扶盧山,後來邑人又在此建了六祖庵以奉祀。最後,六祖在獵人隊裏匿藏了15年,“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叫他守網,他就把落入網中的禽畜全放掉。吃飯時他不吃肉,“但吃肉邊菜”。直到今天,懷集當地村民每逢年節,也會在家裏做一桌“鍋邊菜”以紀念惠能。

惠能在嶺南藏匿了十六年,“雜居止於編民,混勞倡於商農”。一邊勞作,一邊參悟天地,修禪悟道,踐行佛禪理念,其南宗理論逐漸豐富發展,日漸臻於係統和完善,其“頓悟禪學”體係基本建構完成。清代四會人盧應中《重修六祖寺記》如此評說:“(惠能)卒遁於吾邑之扶盧峰,修真習淨一十五年,得大解脫……六祖固為嶺南佛法之始,而吾邑之‘扶盧’又為六祖成佛之所”。(扶盧,指六祖曾在那裏藏匿的扶盧山。)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惠能覺得該是弘揚禪宗的時候了,便離開四會。正月八日,來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當時寺中住持印宗法師正在給僧眾講《涅槃經》。一陣風吹來,把掛在旗杆上的幡吹動了,兩個和尚為此辯論起來,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誰也未能說服誰。惠能走進來,妙言一句,令眾僧皆驚。這便是著名的“風幡之論”。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