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生長在城市裏的“雲南民族村”(1 / 3)

29生長在城市裏的“雲南民族村”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某一天,昆明人突然有了一個靈感,要在自己的城市裏,為全省26個民族建造一個巨大的充滿夢幻色彩的“村寨”。這個靈感給我們帶來了現在的“雲南民族村”。

這個被稱之為“村”的雲南民族大家庭,於1992年2月18日開始有人入住,它坐落在滇池北岸的一個由東向西伸入水中的沙灘上,宛若一個狹長的半島,麵積達2萬畝,與西山、大觀樓等風景名勝區隔水相望。這裏可以說是一個縮微了的雲南,包含了雲南主要的彝族、白族、傣族、苗族、景頗族、佤族、哈尼族、藏族、納西族、傈僳族、布朗族、基諾族、拉祜族、怒族、德昂族、普米族、獨龍族、回族、壯族和漢族等民族村寨。我們知道,雲南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因而也是民族文化最豐富的地方。據調查,在這塊土地上,目前已收集到民族山歌、小調11萬餘首,民族服飾227種,民族建築形式22種,民族風味食品300多種,民族舞蹈語彙936個,民族體育競技項目24個,民族節日38個,民族工藝品上萬種,再加上浩如煙海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宛若一個寶庫、一首史詩、一曲交響樂,更像一幅宏闊而色彩斑斕的民族風情畫卷。如今,把這些迷人的元素濃縮之後,納入這樣一個村莊,這在我們地球上,恐怕沒有哪個村子能包容這麼多民族和文化,這也許是世界第一?果然,有人告訴我,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文化主題公園。

現在,我漫步其間,如同夢遊。隻見水陸交錯,柳暗花明,路轉水回,一個接一個的民族村寨恍然出現。它們風格各異,錯落有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民族文化的“大觀園”——吉祥的傣寨、壯觀的白族大理三塔、高聳的彝家圖騰木柱、濃縮的麗江古城、粗獷的佤族木鼓、奇異的布朗族婚俗、神秘的基諾族太陽鼓、優美的拉祜族蘆笙舞、雪域高原的藏族佛寺、古老的哈尼族龍巴門、動聽的景頗族木腦縱歌、迷人的壯族銅鼓文化、奇特的摩梭之家、稀奇古怪的坨坨肉、卷蹄、乳餅、油酥夾夾蟲、竹筒雞、香草烤魚、香竹飯、牛撒脾……在每一個景點和每一個民族所特有的事物麵前,我時常感到時空交錯,美妙無比。這是當代雲南人在昆明創造的一個最美麗、最迷人的地方。

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麵環水的“傣寨”。裏麵種滿了熱帶和亞熱帶植物,一幢幢“幹欄式”的傣家竹樓點綴其間。在那裏,我看到了緬寺、風雨橋、白色的波中塔、潑水廣場、風雨亭、水井、鍾亭、象腳鼓、芒鑼……其中,波中塔是傣寨中最為壯觀的建築,也是我眼中最美的建築。這座白塔優雅、柔美、潔白,恍若天堂,堪稱傣族小乘佛教藝術的頂峰之作。它是仿照盈江縣的允燕塔,按1∶ 0?郾9的比例建造而成的,主塔高23?郾6米,40座小塔簇擁在周圍,塔上懸掛的365個風鈴,不時發出悅耳的叮當聲。傣家人非常迷戀這種聲音,認為那是來自天上的梵音,一陣陣,一聲聲,時刻讓人們沉浸到吉祥如意的美妙意境裏。在這個賞心悅目的地方,我們恰好於4月13日,即傣曆的6月17日來到這裏,萬分幸運地與他們最詩意的節日“潑水節”相遇了。他們在狂歡中,把一盆盆、一桶桶潔淨清涼的水,潑向我們,以此表達他們對客人的深情厚誼,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吉祥之水,誰被潑得最濕最透,就意味著誰是最幸運的人。我們穿著濕透的衣服,漫步在這個寨子裏的每一個角落,隨處可見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和高挑精幹的傣族小夥子。這一天,我還看到一個中年傣族男子不經意地摘下一片樹葉,含在嘴裏,隨即吹奏出悅耳動聽的樂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遠遠看見了白族村,那個象征著白族“聖潔、忠貞、團結、博愛”的村子。說實話,這個地方的美,有幾分迷惑人。村內有一條貫通南北的白族“大理街”,有三塔、洱海、蝴蝶泉、本主廟和戲台。其中那三座錐形的大理崇聖寺三塔,是嚴格按照1∶4的比例建造的,是我國典型的唐塔。看上去,上下收縮,中部最寬,具有一種曲線美,它沐浴在陽光之中,矗立在滇池之濱,顯示出這組密簷磚塔的美妙之處。這裏的民居本身就是一件絕妙的藝術品,白族精心建造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獨特空間,在白牆黛瓦的院落裏,藝術化地處理了私密性與開放性、陰暗與光明、空氣與水分的關係,布局合理,嚴整實用,木雕、彩畫、石刻、詩詞有機地融為一體,讓人感到空氣中也似乎飄忽著白族的文化氣息。這裏有一個白族藝術館,我在裏麵看到了美麗古樸的紮染服飾,看到了被譽為“天然中國水墨丹青”的大理石,看到了木雕和和草編,還觀賞了那些夢幻一般的蝴蝶標本,我想起了大理蝴蝶泉,想起了“五朵金花”。是啊,有了這個愛情故事,白族就成了一個可愛的民族,大理就成了一個最令人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