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作者訪談附錄
作者訪談
漂洋過海求學,從來不是陌生的事情,但個中的酸甜苦辣,如果不是當事人,是很難深刻體會到的。讀《窗外城》,我們不僅被童萌多姿多彩的留學生活所吸引,也看到了少年成長的艱難,當然還有堅毅,像不折的蒲葦,在異鄉堅韌地生長。又像永不低頭的不倒翁,無論跌倒多少回,都能向著光明抬起頭,永遠不會失去信念。為了進一步了解意田和《窗外城》,我們和他做了一次訪談,傾聽真實的心聲。
Q:意田,你好。《窗外城》是你的第一部以中文寫成的小說,講述一個少年留學生童萌的留洋漂泊生活。我在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感覺到有很濃的自傳色彩,但這畢竟是一部小說,而不是完全寫實的自傳。你能談談童萌和你之間的差異嗎?
A:藝術是源於生活的,所以讓人感覺真實。裏麵也確實有很多真實發生過的故事,比如德國荒唐的法律迫使童萌流浪荷蘭,或者美國承諾簽發綠卡卻又反悔說弄錯出生地,還有正在創作的《窗外城II》裏麵講的西方學術界的黑暗,這些我都不敢亂寫,都是荒誕蒼白的事實。當然,書裏有些故事是發生在不同人身上的。
Q:你寫作《窗外城》的契機是什麼?“窗外城”這個書名有什麼含意嗎?我直覺感到應該有一個象征性意義的。
A: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欲望,隻是找尋的方式不同,如果說寫作的契機,那就是我有一種通過寫作傾訴的衝動。城,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紀念,在城中,貫穿並充滿了幾乎所有的價值觀和社會規則。選擇自己認可的價值觀並運用規則在其中遊刃有餘,往往是一個人物的成長的曆程。《窗外城》恰好是這樣的一本書,生動描述了少年人從窗中所感受到的城的價值觀。
但是,少年的成長最終還會邁出門去,走出校門,走入真實的城中。
Q:在“卷一”裏,童萌在國內教育體製下遇到了很多挫折,包括校內學習和校外的比賽,從一個“小天才”變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你也曾跟我說過,你一上高中就亮了七門紅燈。你能簡單談談你對國內教育的看法嗎?
A:國內對普及教育這一點做得非常出色,讓非常多的人都學到了必要的知識。但是應試教育扼殺了很多個性,這點特別體現在藝術類學科。藝術是需要想像和靈感的,可如果十幾年來老師指著你鼻子說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還能有什麼靈感?靈感若是在考核和指標中培養,隻能是死亡。
西方實施的是素質教育,鼓勵個性化發展,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但這種教育也存在著巨大的問題。比如德國小孩子10歲的時候就搞分流,天分不高的學生無法進入文理中學,而一般中學的學生是沒有權利上大學的。這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也讓很多人沒能學到必要的知識。不過我最欣賞的就是外國老師絕對不會打學生,他們認為打人是流氓做的事情(我小學初中都經常挨打)。
通才教育和天才教育截然不同,找到自己想要的就好。高一的七盞紅燈,激發了我的鬥誌,照亮了我的前程。
Q:童萌在德國的生活非常豐富,不局限於學習,在課外還創作音樂,與德國朋友們打成一片。能告訴我們在德留學生的生活嗎?多數的留學生都能像童萌這樣融入德國主流社會嗎?
A:德國是個比較保守的國家,東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有些人如果個性害羞內向,與人交往又不積極,會難於融入主流社會。相對而言,開放的美國對亞裔來說就容易多了。
Q:在學習上,語言關一直是童萌的死穴,他的英語還可以,但德語學習就困難重重,法語還幹脆放棄了。羅尼替童萌考宗教課和德語,童萌才得以過關升級。我們都知道,作弊是關乎道德的嚴重問題,所以我對這個情節有點耿耿於懷。為什麼你不設計一個讓童萌經過努力而考過關的情節,而設計出鋌而走險的作弊情節呢?你不擔心這個情節影響主角的正麵形象嗎?
A:文藝作品貼近生活才會精彩。童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法語和德語不是簡單的語言,短期時間無法惡補。童萌當時隻是個孩子,很多孩子也許會做出類似的不正確的決定,他不接受回國拿錢上高中或者重新中考,這不是他的人生。其實這是無奈但確情理之中的選擇。沒有人是完美的,童萌也一樣。況且市麵上製造的正麵形象已經夠多了,不缺童萌一個。來了幾年外語就比漢語好的,在野雞大學買個文憑回國當了成功人士的,洗著錢上貴族中學名牌大學的,在國外跟著華人導師送禮買分拿文憑回去當了傑出青年的,都是正麵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