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說,為了表達對李林甫的絕對信任,李隆基對貴妃娘娘楊玉環說道:玉環啊,你看咱們這麼著行不行,我呢,年紀大了,國家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兒,真的不想再管了,要不我幹脆退位算了……

楊玉環很是吃驚:你要退位?讓太子李亨接班?

他休想!李隆基一下子火了:我退位是退位,但這並不意味著讓太子當皇帝!我的意:-)

但天下大亂,人心丟得滿地都是,不隻是張氏在收取人心,其他人,招攬人心也同樣是頗見成效。

其他人,指的是李亨的兩個兒子,由吳氏生的李豫和不曉得誰生的李倓。這時候李豫是廣平王,而李倓則是建寧王,兩人正值青春壯年,能跑也能跳,腦子反應也不慢,於是他們就成了李亨手下最得力的人馬,到處替父親吆喝炒作拉粉絲。與這兩孩子相比,張氏是個女人,不能夠到處亂跑,單隻是在招攬人心這方麵,明顯落了下風。

所以張氏就看著這倆破孩子心煩,你說這倆破孩子,都是別的女人生出來的,跟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現在這倆家夥拚了小命地折騰,目的不過是收攬兵權,建立功勳,以便在事實上形成自己的勢力人馬;等到自己生的兒子長大了,這哥倆早就樹大根深了,隻怕這太子之位,輪不到自己的孩子了。

如果兒子不能做太子,自己又憑什麼做皇後?就算是做了皇後,遲早也會被這兩個家夥拉下來。所以張氏就去找李亨身邊的親信太監李輔國商量:小李子,忙不忙?不忙的話跟你說點事,是說潛藏在皇上身邊的陰謀集團的事情,這事你肯定也知道吧?就是建寧王廣平王他們兩個,這兩個人,明顯靠不住啊,你說是不是?

李輔國笑道:我知道你心裏的想法,可是有一句話我得告訴你,你想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拔掉這兩個眼中釘,那可真的不容易。如今天子全靠了這兩個人跑前跑後,號令天下,你如果想打掉他們,隻能在他們兩人之中製造矛盾,打掉其中之一。要想全部打掉,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張氏沉吟道:既然你這樣說,那為了國家安危所計,那就先打掉建寧王吧。

建寧王李倓,他是肅宗李亨的第三個兒子,最是足智多謀,勇猛堅毅。實際上,勸說李亨脫離李隆基的考察隊伍私自潛逃的主意,最早就是他李倓提出來的。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所謂的馬嵬坡之亂,李倓才是真正的幕後主使者,倒黴的楊貴妃就是死在這個孩子手中。

自從李亨逃走後,又是由李倓一路網羅人馬,招集四方亂兵,組成了一支正規的皇家部隊。由於這支部隊戰鬥力難以想象的差,與安祿山的叛軍交手,幾乎是逢打必敗,所以李倓又親自挑選精銳士卒,建立起一支親衛軍,由自己帶領,時刻護衛在李亨的四周,這才讓李亨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

話說李亨在靈武豎旗,盡管交戰中敗多勝少,但他終究是皇家太子,於是那些在李隆基身邊混不出名堂的軍隊,紛紛向這邊奔來,打算近水樓台,以護駕有功的名頭,弄個一官半職。所以李亨勢力越來越龐大,等到李隆基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李亨的勢力已經形成,撼之不易了。

有了這麼多的擁護者,李亨也就不客氣了,他大模大樣地在靈武登基,宣布改元繼位,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當了皇帝之後,李亨頭一樁事,就是要封三兒子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這時候太監李輔國急忙上前勸阻:陛下,你丫腦子進水了?別忘了你還有一個大兒子李豫呢,那孩子也挺能幹的,你現在封了老三當大元帥,就意味著為將來的太子之位埋下一枚釘子,遲早你家的孩子會打得頭破血流你死我活……

李亨聽了道:愛監——親愛的太監的意思——愛監所言極是,那這天下兵馬大元帥就封給老大李豫吧,也省得孩子們打起來。

就這樣,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職務給了老大李豫,但老三李倓的能力,仍然讓張氏不敢掉以輕心。她將老大老三這倆家夥比較了一番之後,終於發現,要打掉老三比較容易,隻說老三對於他沒當上天下兵馬大元帥不服不忿,蓄意謀反就成了。至於要打掉老大李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