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皇權的,已經大有人在,人數多了,難免就會有幾個人碰對了路子。
而人民群眾之所以敢於思考這個問題,同懿宗李漼登基的法統性不足有莫大的關係。實際上,對周圍人充滿了仇恨的宣宗皇帝,最喜歡的是三兒子李滋,並委托宦官並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並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人,讓他們扶立老三李滋登基。
如此說來,王歸長這幾個人就是曆史上最常見的托孤之臣了。大凡托孤,總是要找最有實力最有勢力的,否則這孤也托不住啊。
然而在宣宗這裏恰恰相反,王歸長他們非但沒有實力,沒有勢力,甚至連影響力也沒有。
那麼宣宗為啥要找這幾個人呢?
這是因為,宣宗是個仇恨型人格的人,對事對人都充滿了怨恨,因為他是在極端不公平的環境中長大,屈辱與怨懟已經腐蝕了他的全部身心。舉凡仇恨型人格的人,做事的時候都喜歡跟正常的規律扭著勁來。表現在宣宗這裏,就是越沒有勢力的大臣他越是要托孤,越有勢力的人,他越是不理你。
這個有勢力卻被宣宗排斥在托孤之外的,就是左神策軍中尉王宗實了。王歸長他們獲得了托孤任命,發現頭一樁麻煩就是得支開王宗實,於是就忽悠王宗實去淮南監軍。王宗實心眼也實在,接到命令就準備出發,卻被他的副使攔住了。
副使說:皇上病了這麼久,你隻隔著門問候皇帝,麵也不曾見過一次,現在突然讓你出外監軍,這到底是真還是假啊。
要弄清楚真假,那就得去宮裏看看了。
王宗實回宮一看,啊,宣宗已經死得不能再死了。這下子王宗實火大了,拔刀就要殺王歸長等人,嚇得王歸長急忙跪地求饒,為了保命,還被迫承認是自己假傳聖旨——結果好端端的事情被宣宗的仇恨型人格給弄砸了。
既然現在王宗實發現了錯誤,那就要糾正過來。於是王宗實廢除了宣宗家老三接班的權力,改由宣宗最討厭的大兒子出任。這個大兒子,就是懿宗李漼了。
那麼懿宗李漼,又是個什麼性格的人呢?
宣宗登基的時候,已經三十七歲了,原本是毫無指望的事情,卻最終成為了皇帝。所以宣宗最討厭別人說他沒有能力,力圖要證明自己本事超強。而暗示他缺乏能力的借口,莫過於勸他立太子。所以大臣們勸說一次,宣宗就對大兒子生出幾分厭惡,再勸說,宣宗已經是一看到大兒子就氣不打一處來了。
於是李漼被打發到自己的封地去了,這對於懿宗李漼來說,無異於一次沉重的打擊。
換到懿宗李漼這個角度上來說,他奶奶是擄入宮的犯人家屬,父親是天生不會說話的半啞巴,這必然會影響到他在宮中的地位。好不容易父親混成了皇帝,偏偏自己又成為了父親的眼中釘,那麼這殘酷的現實會對懿宗李漼的心理造成一種什麼影響呢?
這強大的生存壓力,將最大限度地擠壓他的精神空間,讓他的思維陷入到一個無法自由伸展的漩渦。而這意味著他的智商大幅縮水,性格變得懦弱而內心充滿了驚懼——這時候的懿宗李漼,其性格近似於武則天時代的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其人在曆史上的地位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過渡。
這是因為這一類人已經不再具有挑戰自我的勇氣,所以他們的生命,也就喪失了價值。
但與武則天時代不同的是,懿宗李漼偏偏趕上了最糟糕最可怕的時代——群氓的時代。
這個時代以人口的超常規增長為基礎,過多的社會閑散勞動力找不到個正經事幹,嘯聚山野淪為流民,演繹出一幕幕黑社會相互砍殺的狂野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