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辨證學開藥方 第三章 消化係統疾病
笑口常開最幸福——口腔炎的治療方
香港某出版社的總編胡小姐患有慢性口腔炎,口腔黏膜長期潰瘍,並有口臭,多次治療無效,2010年4月,經朋友介紹來找我看病。我檢查後介紹說:“口腔炎屬中醫‘口瘡’、‘口疳’、‘口糜’等範疇,
多由陰液虧損,虛火上浮而致。治療時宜養陰清熱、引火歸元。”“我的病應該怎麼治療呢?”“治療慢性口腔炎的常用方有玉女煎(清胃火、養腎陰)、知柏地黃
丸(滋陰瀉火)等,外用口疳散敷患處。針對你的病情,我開個藥方,你吃幾個療程就好了。基本方用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養陰血,知母、牡丹皮、黃柏滋陰液,酌加少量肉桂入腎以引火歸元。”
◎慢性口腔炎
另外,養陰血藥有製首烏、玄參、女貞子、旱蓮草,滋陰液藥有石斛、玉竹、地骨皮等均可選用。
生活中還有很多人易患急性口腔炎,患者可見發熱,口內灼熱,黏膜潮紅,疼痛,流涎。
急性口腔炎多由胃腸積熱,化火上炎而致。治療時宜清熱解毒,兼以瀉火。常用方有涼膈散(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瀉心湯(瀉火解毒、清化濕熱)、竹葉石膏湯(清氣熱、瀉胃火)等。外用有冰硼散、青黛散,潰瘍用錫類散。
基本方用一枝黃花以清熱解毒,黃連、黃芩、炒梔子清熱涼血,製大黃、芒硝瀉火解毒、通便導滯。
清熱解毒藥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苦參、蘆根,瀉火藥有番瀉葉、鐵扁擔等,均可選用。根據病情可加減。
◎急性口腔炎
常常燒心莫輕視——食道炎的治療方
2010年6月,陽江市某外貿公司的總經理高小姐患了食道炎,來找我診治。她的胸骨後有灼熱感,噯酸或疼痛,食物通過時會痛得更加厲害,疼痛向頸部、背部放射,咽下困難,嘔吐。
檢查報告顯示:X線食管鋇餐檢查示食管下段痙攣性收縮或狹窄,邊緣光滑、規則且稍粗糙,狹窄段以上的食道有輕度擴張;食道鏡示食道黏膜充血、水腫、表麵糜爛和淺小潰瘍。
一番診察後,我介紹說:“食道炎屬中醫‘噎症’範疇,多由痰熱阻滯,氣機鬱結不利所致。治療時宜清熱化痰、理氣開鬱。治療食道炎的常用方有大半夏湯(降逆潤導)、麥門冬散(清熱降氣)等。”
“我用哪個方子呢?”高小姐問。
“根據你的病情,我開的藥方中用北沙參、黃芩養陰清熱,潤燥生津;半夏降逆化痰;白芍、甘草緩急解痙;八月劄理氣開鬱。因為你覺得咽喉幹燥,所以在基本方中再加石斛9克、麥冬9克;出血則加生地黃12克、生地榆12克。”
高小姐吃了2個療程的藥病情就基本好轉了。
清熱化痰藥有竹茹、牛蒡子、浙貝母、枇杷葉、旋覆花,理氣開鬱藥有枸橘葉、枳殼、威靈仙、石打穿等,均可選用。
賁門痙攣有妙方——賁門失弛緩症的治療方
2009年11月,我曾治愈一例賁門失弛緩症的患者梁先生。賁門失弛緩症又名賁門痙攣,患者在進食或情緒激動時,胸骨下或中上腹有哽噎感及疼痛,繼之咽下困難、食物反流。
梁先生的檢查報告顯示:X線食管鋇餐造影見鋇劑在賁門部通過困難,食道下端有對稱的、黏膜紋理正常的漏鬥形狹窄,其上段呈現不同程度的擴張、延長與彎曲,無蠕動波。
賁門失弛緩症屬中醫“噎膈”範疇。多由氣鬱痰結,阻塞不通所致。治療時宜開鬱化痰、潤燥降逆,兼以解痙。治療的常用方有啟膈散(啟膈開關)、丁香透膈散(健脾和胃、開胸利氣)等。
基本方中用北沙參潤燥,鬱金、砂仁行氣開鬱,旋覆花、代赭石消痰下氣、平肝降逆,白芍、甘草緩急以解痙。根據病情可適當加減。
此外,潤燥藥有石斛、天冬、百合、山海螺,理氣藥有春砂殼、丁香、沉香曲、木香、豆蔻,化痰藥有茯苓、天南星、瓜蔞,降逆藥有竹茹、枇杷葉、枳殼、厚樸等,均可選用。
食物返流不能掉以輕心——食管憩室症的治療方
2009年2月,汕頭某印刷廠的廠長鄭先生總是覺得咽部有異物感,有些惡心、嘔吐、吞咽困難、食物反流見未經消化食物。他做了X線鋇劑檢查,食道中可見憩室,因此確診為食管憩室症。
我介紹道:“食管憩室症屬中醫‘噎膈’範疇,多由氣滯血瘀,陰液不足而成。治法以理氣開鬱、養陰祛瘀為原則。治療食管憩室症的常用方有通幽湯(滋陰養血、破結行瘀)、滋血潤腸丸(滋血、通瘀、潤腸)等。”
“我的病怎樣治療呢?”
“我開個藥方,你吃3個療程吧。基本方用生地黃養陰涼血,丹參、鬱金涼血祛瘀、行氣解鬱,當歸、桃仁、紅花、石見穿活血散瘀、潤燥止痛。”
另外,養陰藥有玄參、沙參、石斛、白蜜、梨汁、藕節,祛瘀藥有韭汁、急性子、五靈脂、生蒲黃、土鱉蟲,理氣開鬱藥如青皮、路路通、枳實、香附、綠萼梅等均可選用。
呃逆分虛實,藥到病自除——呃逆的治療方
梅老是廣州某幹休所的一名退休老將軍,一天,我去拜訪他時,老人家喉間呃呃連聲,呃逆不止。
梅老感歎:“人老了,身體不行了!我每次飯後總要打十幾個嗝才算完,還有隔壁的老丁也是經常打嗝,這是怎麼回事啊?”
“呃逆常見於現代醫學中的胃腸神經官能症,以及某些胃腸、腹膜、縱膈、食管等疾病引起的膈肌痙攣。持續不已的呃逆在中醫可分虛、實論治,你這就是傷食導致的實呃。”
“怎樣分虛實治呃逆呢?”
“這就要仔細講解了。”
◎實呃
典型症狀:見於傷食、受寒後,呃聲響亮頻繁,胸脅脹悶。
◎虛呃
典型症狀:見於老人或久病,呃聲低沉無力,久久一呃,氣似難續,麵色蒼白,手足欠溫,舌淡苔白,脈細弱;亦有口幹舌燥、煩躁不安、舌紅而幹、脈細數。
① 陽虛明顯:加幹薑3克,吳茱萸2克;② 陰虛明顯:黨參改用西洋參6克(另煎兌入)或太子參15克,公丁香減量為3克,加北沙參12克、麥冬12克、枇杷葉12克(包煎)。
“有沒有其他治療呃逆的藥方呢?我給老丁多推薦幾個方子來治療。” 梅老問。
“有,常用方有丁香散(溫中降逆止呃)、丁香柿蒂湯(溫胃散寒、下氣降逆)、旋覆代赭湯(降逆和中)、理中湯(溫中祛寒、健脾補氣)、益胃湯(生津養胃)等。”
脫肛吃何藥——脫肛的治療方
梅老按我的藥方吃了藥以後,5天病情就基本好轉了。他打電話向我道謝後問:“我的棋友老方得了脫肛,正住院呢。他想問問你有沒有什麼治療脫肛的藥方啊?”
“脫肛是指肛門直腸脫垂,多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輕者脫出較短,色紅,質軟;重症脫出較長,色淡紅,質較硬。輕者可用以下基本方,方用黨參、炙黃芪、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培補中氣,枳殼、升麻行氣升提。”
“但是老方病情比較重,而且有出血。”
“那你就谘詢他的主治醫師看能否把基本方的藥量加倍,出血者在方中加生地榆15克;若方老覺得肛門灼熱脹痛則去黨參,甘草生用,加金銀花15克、槐花12克、黃連3克。”
“另外脫肛的患者宜避免便秘、腹瀉及慢性咳嗽。下脫時可用脫脂棉塗凡士林少許,輕輕托入,臥床休息片刻。”
“有沒有治療脫肛的中成藥啊?”
“有啊,常用的中成藥有補中益氣丸、十全大補丸等。”
保護好自己的胃——胃神經痛的治療方
2010年11月,中山市某證券公司的總裁宋先生因為胃部痙攣性疼痛來找我看病,他的胃部喜熱喜按,痛止後飲食如常,發作常與情緒抑鬱有關。胃鏡X線攝片沒有異常。
我檢查一番後,告訴他:“你這是胃神經痛,屬中醫‘胃氣痛’、‘肝胃氣痛’等範疇。多由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而起。治療時宜疏肝理氣為主,隨症加入和胃、消滯、溫中、清熱、製酸、通便、養陰等法。”
“具體我的病該怎樣治療呢?”
“一般治療胃神經痛的常用方有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鬱、活血止痛)、左金丸(清胃熱、開肝鬱)、六鬱湯、金鈴子散(疏肝泄熱、理氣止痛)、一貫煎(養肝陰、疏肝氣)等。”
“我給你開的藥方中用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氣、和營解鬱,川楝子、炒玄胡、製香附、佛手疏肝理氣、開胃和中、醒脾消脹、泄熱止痛。”
① 受寒:加紫蘇子9克、生薑3克;② 內寒:加木香6克、吳茱萸2.1克;③ 鬱火:加牡丹皮9克、炒梔子9克;④ 胸悶:加炒枳殼9克、砂仁粉2.1克(吞服);⑤ 嘔吐:去柴胡加製半夏9克、炒黃連1.5克;⑥ 喛酸:加煆瓦楞12
此外,疏肝理氣藥有八月劄、娑羅子、青皮、陳皮、台烏藥、陳香椽、枸橘李、甘鬆、沉香曲,消滯藥有炒穀芽、焦六曲、炙雞內金,製酸藥有白螺螄殼、海螵蛸,溫中藥有肉桂、幹薑、蜀椒、蓽澄茄,養陰藥有百合、石斛等,均可選用。
別把胃炎不當回事——胃炎的治療方
2010年8月,上海的唐小姐來找我看病,她覺得自己上腹部不適、疼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水樣腹瀉,而且她的檢查報告顯示:血白細胞總數有輕度增高,糞檢或培養可見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嗜鹽菌。因此我確診她患有急性單純性糜爛性胃炎。
“你這是急性單純性糜爛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嘔吐’、‘吐瀉’等範疇。此病多由飲食不節,或飲酒過量,或誤食汙染食物,導致運化失常,升降失司而起。治療時宜辛開苦降、清熱和胃、消導化濕等法。”我介紹道:“我給你開個藥方,方中用紫蘇梗、藿香梗、生薑散寒化濕、行氣寬中,製半夏、陳皮、厚樸理氣健脾、和中降逆,佐以竹茹、黃芩以清熱和胃。”
唐小姐吃了1個療程的藥病情就基本好轉了,她十分開心,兩個月後帶了她表哥唐先生來看病。原來唐先生患有慢性肥厚性胃炎,經常有上腹痛,吃東西或吃堿性食物後,疼痛可暫時緩解,偶爾會有上消化道出血現象。
唐先生的檢查報告顯示:胃酸用加量組胺試驗測定示遊離酸減少;胃鏡示胃黏膜皺襞粗大,不規則,可見橫裂,有小結。
診察一番後,我介紹道:“慢性肥厚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脘脹’、‘痞滿’、‘痰飲’等範疇。本病多由嗜食辛辣,長期酗酒,或食不細嚼,或急性胃炎遷延不愈,致使脾胃受損,痰濁內停,氣機鬱滯,甚則血瘀而成。治療時宜理氣消痞、和胃健脾,兼以清熱、化飲、祛瘀、溫陽等法。”
我開了藥方給唐先生,方中用桂枝、黃芪、白術、茯苓健脾養胃,通陽化氣、和中燥濕,製半夏、陳皮消痞理氣、海螵蛸收斂製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