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手藝,雖然沒上幾天學,可自己琢磨也有些學問,兩人說話能說到一起去。張涵這時候心裏根本就不想再回到那紛雜的城市,這算是一種逃避心裏。不過她是真的對林泰動心了。這個男人就是一座山,永遠也不會被困難擊倒,是一個值得依靠的人。

林泰對張涵也不是沒有感覺,跟那麼漂亮溫柔的姑娘住在一個屋簷下,不動心那肯定是木頭。所以等明白了張涵的心思兩人結合順理成章。

兩人婚後感情非常好,一個包容一個明理,婚後就沒吵過嘴。張涵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農村媳婦,本來就是大家閨秀,雖然不能算是十指不沾陽春水,對農活會的也不多。好在能吃苦,該會的也都會了。不過種地這種事,她就幫不上什麼忙了,家裏的地少,林泰根本不用她動手。張涵的母親是中醫,她也學過一些,這山裏邊偏僻醫療條件差,想要看病得走很長一段路,她有時候跟著林泰上山采些草藥,自己弄好了,自家人有個頭疼腦熱的就自己治了。

後來村裏人圖省事也上她這來看,時間長了她也給村子裏的人看點小病,用的也就是山裏邊采來的草藥,後來生了林玉溪,在縣城買了些婦科書自學了,幫著村裏一位難產的女人接了生,漸漸的也開始擔任接生婆一職,絕對是無證行醫。不過那時候條件就那樣,她不去,孩子也是生在自己家的,沒誰往醫院跑。她也不要錢,最多產婦家裏給送點雞蛋,豬肉什麼的,這兩口子都算是有些本事的人在村子裏挺受人尊敬。日子過的不錯。

林玉溪是他們的長子,這邊孩子從小就在外麵跑,教育的少,張涵便自己教導孩子,孩子聰慧學東西快林泰還從城裏弄回不少書籍,這還是老學究給出的主意,城裏廢品站有很多破四舊收的書籍,林泰腦子活膽大,一個人跑到城裏,弄回來一堆,其實這時候動蕩已經結束了,這邊根本沒誰管了。花了一點小錢,就挑了兩籮筐比買書便宜多了。張涵挑挑揀揀的,直接用三字經百家姓給玉溪啟蒙,她小時候也是學過的。

玉溪六歲的時候他們的二兒子林玉湖出生,這時候計劃生育已經實行四五年了,他們這地方偏遠,沒誰真正來管,基本上每家都是二胎的。

玉湖五歲的時候,他們家的三兒也出生了,這孩子是個意外,張涵年齡已經大了,原本不該再生,不過既然來了,兩人也不舍得,這兩年兩人蓋了新房,日子漸漸好了起來,這過日子不就是過人嗎?

孩子的出生讓家人高興,卻不想玉海先天心間隔膜缺損,張涵知道這個情況心情很沉重,總想著因為自己年齡大了,身體狀況不好,才造成的。以現在的醫療條件,手術成功率很低,手術的費用也不是他們能負擔的,他們日子過的是不錯,可那是在農村花銷小的情況,前兩年蓋房花了不少,積蓄根本不夠給孩子治病的。好在他們谘詢過,這種手術最佳治療時間在孩子兩歲至四歲,他們還有時間。

上個月林玉海生病了,這孩子身體非常不好,冷著熱著都容易得病,一場小感冒都容易燒成肺炎,兩人不敢耽擱,帶著孩子去縣城打針。

誰也沒有想到的災難發生了,回來的路上,兩車相撞,林泰為了保護妻兒當場死亡,張涵也緊緊的護著懷裏的孩子,到醫院搶救幾個小時也去了,林玉海卻因為父母的保護沒受一點傷害。

父母的相繼去世,給這個家庭帶來了黑暗,年僅十二歲的林玉溪在村裏人的幫助下送走了父母,家庭的壓力讓這個十二歲的孩子一下子長大了,家庭的負擔一下子壓在他那並不強壯的肩上。照顧兩個弟弟長大成為他的責任。

現在給弟弟治病就成了他心中的頭等大事,兩年前家裏蓋了房子,家裏沒有多少積蓄,父母過世才得了二千元賠償,這時候小縣城上哪說理去,再說那事主家裏也賠不起了,都家破人亡了。

家裏隻有房子家具能值些錢,在這窮山溝也買不上什麼價,這村裏人也出不起那麼大價錢,估計能湊上五百一千的,在八十年代末,農村能得這些錢已經挺多了。這些錢加在一起離手術費還差一大截子。

前段時間村子裏的四嬸來到他們家,說縣裏有一對夫妻想要領養玉湖。兩口子都是教師,結婚幾年沒有小孩,想領養一個,玉湖聰明靈性,長得虎頭虎腦的,招人喜歡。這兩人是四嬸娘家的親戚,以前也見過玉湖,知道他們的事後就起了心思,讓四嬸過來是給說和說和。

林玉溪畢竟年小,養活兩個弟弟十分困難,更何況以後為了玉海的病還不知道要填多少錢進去,他自己都放棄上學,弟弟的學業就更難了,玉湖聰明伶俐,現在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背的特溜,那些字都認識差不多了。他也不希望弟弟跟著他受苦,想了幾天,將兩個弟弟交給隔壁的三嬸,自己一個人跑到縣城觀察那對夫妻幾天,看起來確實是脾氣好的,家裏生活也不錯,兩口子都是老師,家庭環境不錯。雖然心中不舍,可是想到自己弟弟以後能上學讀書,生活無憂,他也就下定決心。

隻是定下來後心如刀割,幾日間就瘦脫了樣,最後弟弟還是沒送出去。

算了,就算日子過的苦,隻要他們能在一起就好了。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