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的文化氛圍很深,可惜這個景象不在了。

正房可能是規整過,看著還不錯,屋裏更是整潔,沒有多少家具,都用布扇著。

“你別看這亂,前些日子有個來打聽,想要花五十萬買下呢。”

“啊——”玉溪傻眼了,就這麼幾間破屋子五十萬買下?瘋了吧。這屋子看著還沒他家那四間大瓦房氣派呢。

“你別看它破,好好收拾收拾,那就是文化。我還想著等幾年你姐姐上大學,我就把這收拾出來,搬回來住,現在我們上班上學都離得遠。不方便。”

玉溪還吃驚呢,這五十萬,得多少啊。

“你姥姥有一副鐲子,你媽走的時候沒帶,寄放在你姥爺朋友家了,本來給你媽留著的。沒想到你媽得了你們三個小子,也沒有姑娘,那副鐲子我就做主給你雲朵姐了。

你姥姥還留下一個古琴,有八百多年曆史,音色十分好。”張誌輝說著,從靠牆的大櫃子裏拿出琴盒,“你姥姥總說要把這琴給你媽當嫁妝。可惜她沒等到那一天。”張誌輝把琴拿出來有些感慨的說。

玉溪輕輕的撫摸著,想象著當年母親撫琴時的樣子。母親似乎從來沒表示過自己會撫琴。或許對於她來說,一切能回憶起過去的東西都不想碰吧。

小心的拿起琴翻了過來,看到上麵的名字他一下愣住了。

“玉溪,很意外吧。”張誌輝似乎很得意自己並沒有告訴他琴的名字。“玉溪,取清流如玉的意││

“行了咱們快點出去吧,到家再說。”趙麗華提醒道。

出了火車站,一行人上了汽車。一到這邊天氣都不一樣了,七月下旬也不會特別的熱,天上的太陽很曬,空氣好萬裏無雲的,但是隻要在陰涼的地方就會覺著很涼爽,不會一弄一身汗。也是因為這個,這邊的人皮膚都挺黑的。

“你們這邊還能種水稻嗎?”張誌輝看到大道旁邊的水稻有些奇怪。從進了齊市他就沒有看到過水稻,沒想到這裏竟然有一片。

“其他地方是種不了的,缺水都種麥子或者苞米。這山裏有一個影山湖,湖水在山裏,每年雪化湖水就分成幾流從山裏流淌出來,那些水足夠種一些水稻了,不過能種水稻的地,就我們村和旁邊的孫家屯,種出的水稻味道特別好。不知道是不是湖水的關係,水稻成熟期也比其他地方早十五天,正好躲過初雪。其他地方就算有水因為天氣太冷也是長不成的。等到了家,舅舅就能吃到我們自己種的水稻了。你們看那就是我們村。這邊是孫家屯。”二胖給他們解釋,還指給他們看。

“這地方真美。”他們從靠山下的汽車,大柱又雇了一趟馬車,第一次坐馬車,舅媽和雲朵姐姐都挺新奇的,出門的時候沒忘了帶一把傘,倆人遮在腦袋上四處看著,原本做了幾個小時汽車的勞累好像都消失了,到處都是一片綠意,帶著一絲暖意的風吹來,十分舒服。

“那是,咱們這邊偏遠,選林場也沒選到咱們這,現在往南邊去光禿禿的,就咱們這山林一點都沒破壞,聽說那邊有的地方都成沙漠了,放牧都沒地方去。”大柱說著很自豪。他經過了兩個多月護林員培訓,可是知道不少事情。也知道他們這邊的山林保護的多好。與其他地方相比,這裏幾乎原汁原味。

說著話馬車就進村了,大柱讓馬車從外道過去,並沒有從村子裏走。

“舅舅那就是我們家。”二娃看到自己家一下興奮了,站在馬車上指給他們看。

張誌輝一家聽了看了過去,那是一個幾乎被山環抱的院子。院子西邊還有院子後邊都是山,院子周圍種了不少樹,現在夏季樹木遮擋,影影綽綽,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麵的感覺。一條溪水從山中流出,將院子與村子其它房屋隔開,小橋流水人家。

馬車還沒過石橋,好幾個人從大門裏迎了出來。

“三叔三嬸。四叔,六叔,六嬸。”

“可是回來了。來我看看三娃。瘦了瘦了。”三嬸沒管別的直接從玉溪手上接過三娃。看了眼圈就紅了,之前玉溪打了電話,說三娃動手術了,她這心就懸著,現在總算是看到了。

“你是張家兄弟吧。”三叔上迎著張誌輝。

“我是,老哥是?”

“先別老哥,我今年三十八你多大?”

張誌輝笑了一下“那我比你大,我今年四十。”

“嗬嗬,我們農村人顯老。不像你們城裏人,看著年輕。”

“這是我們家老四,這是老六。玉溪他爸比我大一年。”實際上林泰年齡是不準的,按照當初撿到他的時候算,比老三大,倒是跟林老二差不多,他當初結婚晚,像三叔十九歲就娶媳婦了,玉溪比大柱二胖小了不少,到是他母親比父親小四歲。

“快別站著了,讓張大哥大嫂進屋洗洗臉吃飯。這是侄女吧,長得可真俊。”三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