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自六月始,漢帝劉協犯寒症,體虛無力,難理朝政,家國社稷皆托於太師董卓之手。
董卓名正言順坐高台,愈發重用王允,朱儁等人,朝中大小事宜皆由二人商議定奪。
至於景桓一黨也做乖巧,多在城外奔波,荀彧主持屯田策,崔琰約法各鄉民,鍾繇移百姓入右扶風,張既去左馮翊處置白波流民事件。就連領軍的張合每日都在近水處搭建竹舍。
涼騎與景桓黨形成了默契,此況一直延續到初平三年。
時四月,董卓遣派中郎將牛輔,領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率領三萬餘步騎出函穀關,自司隸襲掠豫州,抄搶陳留,穎川等郡,擄民近二十萬,得錢糧無數。
董卓喜聞此大捷,故召滿朝文武議事。
未央宮殿,帝位空缺,董卓列席高台一側,與帝位平齊。
“孤今日甚喜,關東諸賊相互廝殺,已顯敗象,孤之勇將牛輔大破豫州,實乃朝廷之喜。”董卓呈現老態,須發皆白,體型則更加肥圓,說話間起身向空蕩蕩的帝位一拜,以示尊敬。
“恭賀太師,恭賀陛下。”王允領眾臣向董卓道喜,姿態恭順至極。
“嗯?中郎將與諫議大夫今日又沒來朝議嗎?”董卓環視一周,所列文武,都是士族與董家親眷,麵色頗為不喜。
“諫議大夫近日去了右扶風,查視黃門侍郎遷民安居之況,中郎將也沒在長安城,去郊北山伐竹了。”董旻,董卓之弟,時任左將軍,每日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景桓黨的一舉一動。
“為了這幫草芥,殷勤大半載,不理朝中之事,怎可稱得良臣?”董卓故作高聲,實則心喜,隻要景桓黨人不束縛他的拳腳,一切都可商量。
“太師,是否召他們回城朝議?”
“無妨!王司徒,河內太守近來可有動向?”去歲於夫羅與張揚反叛袁紹,屯住黎陽,董卓遣人擢張揚為建義將軍,領河內太守。
“除招募兵卒,緊密訓練之外,未有異動。”王允躬身答道。
“公孫瓚近況又做如何?”
“公孫越死於流矢,公孫瓚舉兵入冀州,袁紹惶恐,將渤海太守授予公孫範,誰知公孫範一到郡縣便反叛袁紹,協助從兄公孫瓚舉兵事宜,遂公孫瓚氣焰高漲,連克州郡,任命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悉數封賞手下將領,改置各郡,縣的牧者。”關內路遙,消息堵塞,這些都是王允新得的天下戰局之況。
“公孫伯圭膽大至極,竟敢視朝廷法度於無物,孤即日調兵,親往斬之!”董卓與關東諸侯並無差異,見不得他人強勢。
“太師三思,幽州路遙,不益妄動,公孫瓚雖與袁術暗結,但袁紹與劉表相通,定可遏製公孫瓚的逆悖之行。”王允給了董卓一個台階,董卓近來正在築建郿塢,哪有領兵之心?
“哼!都是狼子野心之輩,王司徒,即日下令斥責這群不臣之徒!”董卓敗給孫堅之後,已無出關之心,隻顧每日享樂,禍害民生,這也是他重用王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