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六章 半卷紅旗臨易水(1 / 2)

七月初六,司隸校尉崔琰傳信給洛陽駐守的東中郎將,徐晃得令即快馬飛奔懷縣。

會見堂中,崔琰與徐晃相對而坐。

“公明,琰今日召你前來是為並州之事。”崔琰開門見山。

“明公有令?”徐晃聞言,身體微微前傾。

“非也,是王上公遣人送來了書信。”崔琰抬手示意堂外人入內。

王家家侍入堂,即對徐晃一拜:“小人拜見將軍。”

徐晃打量了一眼家侍:“王上公讓你來做何?”

“我家主公應祁令溫恢所邀,願舉義兵匡朝,請將軍速入上黨郡接應。”家侍向徐晃遞上書信。

徐晃展卷,邊看邊問:“這溫恢可是明公的弟子?”

“正是祁縣溫曼基。”

徐晃微微點頭,細觀信文,足有兩刻才合上書卷:“溫恢的這些縣令好友可靠否?”

“將軍放心,我家主公可做擔保。”家侍再答。

“好,本將知道了,本將定在八月初一前攻下上黨郡,你且回去吧。”徐晃一臉輕鬆的說道。

“是,小人告退。”家侍即走。

“季珪兄,王允這廝反複無常,你認為可信否?”徐晃見家侍離去,大罵王允在長安的不義之舉。

“曼基定是可信,王上公嘛,琰也不好判斷。但若我軍不能如約而至,豈不是害了曼基。”崔琰與溫恢有幾麵之緣,也知道他是個尊師重道的好後生。

“那就打下上黨郡,反正明公已經在雁門擺開陣勢,雙向夾擊取太原更容易些。”徐晃敲定了主意。

“也好,公明可有把握?”崔琰又問了一句。

“哈哈哈,上黨如晃之內室也,一萬潼關騎便可輕取。”徐晃在上黨當過太守,各中門道輕車熟路。

“公明想要怎麼打?”

“河內入並州有兩條途徑,一是出野王,打天井關,為太行古徑,二是出山陽,打壺關,也就是張燕奇襲曹仁的那條路,為白徑古道。

白徑路難行,無法走馬,且壺關有重兵把守,故而走第一條路更為妥當。”徐晃在這兩條路上走了四五回,哪處有險崖,哪處有林泉,他了熟於胸。

“好,琰即日籌措糧草,公明且回去點兵。”

“末將領命。”

五日後,徐晃領一萬潼關卒渡河北上,將河南防務全權托付給了高順。

…………………………………

話回六月末,高幹派快馬探清步度根已至陽曲境內,即領三萬步騎出盂縣,追入陽曲縣。

雙軍會於滹沱河畔,對壘營帳相距不足七十裏,高幹命令騎甲沿河向下屠殺鮮卑牧民,以報汾陽屠城之仇。

三日內,滹沱河上浮屍不斷,鴉豺繞河走,紅草遍野,至少有五千鮮卑牧民被屠,牽連大小數十個部落。

高並州的屠殺令也徹底激怒了步度根,致使其放棄了預定的計策,決意與高幹死戰滹沱河。

七月初二,雙軍會戰河岸左丘,鮮卑又死傷三千餘眾,直至天暗罷鬥。

秋風初起,晚霞豔紅,鮮卑營地多聞泣聲,鮮卑不像漢卒是孑然而來,他們拖家帶口組建臨時戰鬥序列,甲士死傷後婦幼的反應最為直觀,亦是間接影響士氣,誰人聽了這哭訴聲不心煩,不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