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華雄、張繡圍晉陽,後虎賁營又至,合兵兩萬五千卒,聲勢浩大,全境震恐。
戰事傳入祁縣,溫恢立即籌措千餘縣卒與王允的兩千餘家侍佃農一同舉事。
同月,京陵、中都、鄔縣、界休、茲氏、平陶六縣令長響應義舉,皆尊王允為首,出兵四千餘,奔赴祁縣,共謀大事。
繼,王允親至大陵縣,勸降大陵令,將太原南部的勢力版圖連成一片。
七月末,張繡率兵登樓,晉陽城告破,同日榆次、陽邑二城同降於王允,王上公即暫代太原太守之職,各地縣卒源源不斷會於晉陽城。
時見晉陽刺史府,王允居首,下列一眾文武。
“臣等拜見太傅。”眾人弓腰施禮。
“諸位請起,老夫本一告老之人,不願見居家之所生了戰火,故而出麵暫作主持之責,待仲定、德容一至,老夫也可卸任清閑了。”
王子師的名號在太原當得一呼百應,加上他太傅的身份,取地謀城之事如吃飯喝水般輕鬆,這也是袁紹、高幹竭力恭維王允的原因,名望這東西就是如此恐怖,在士族中有清譽,在百姓中有口碑,勝過千軍萬馬。
“上公,今太原郡隻剩狼孟、盂、陽曲三縣未取,末將是否要派兵取之?”華雄出列問兵。
“不必,老夫修書一封,狼孟、盂縣自會歸降,至於陽曲令隻怕已被步度根所害。”王允擺手說道。
“上公,那是否派兵去上黨接應東中郎將?”溫恢再問。
“上黨甲士多為徐公明舊卒,他既能攻下長子、壺關,那定能如約趕至涅縣。
我軍當務之急是防禦井徑、上艾狹道的冀州卒,雖說袁紹現在正與公孫瓚決勝,但井徑通途不可不防。”王允提出一策。
“末將願往。”張繡單膝跪地道。
“好,雄鴛可勝任此職。”王允微微點頭,隻這片刻工夫王允已略顯陶醉,權力這東西讓人又愛又恨……
七月二十七,徐晃出壺關,走襄垣,過涅縣,入祁縣,上黨全境入雍漢之手。
徐晃也從剛入境的一萬潼關卒擴展至三萬六千餘步騎,此間除了舊卒之外,多為蒙混充數的縣兵,地方雜兵凡是能搭上一點關係,軍餉夥食可以翻上幾番,雍漢的強軍製讓無數人趨之若鶩。
而徐晃也將最精銳的潼關卒留在了壺關,帶著兩萬餘上黨兵入了太原郡。
八月初,徐晃入晉陽,與王允會見堂中。
“末將拜見上公。”徐晃單膝落地,神色淡然,他很討厭王允,一直將其當做不忠義的典範。
“公明快快請起。”王允善意笑道。
“多謝上公,上公今日之舉乃是大義,晃甚是欽佩。”徐晃隨口恭維了一句。
“這都是老夫應該做的,依公明之見,我等接下來該當如何?”王允問行軍之策。
“一路向北,擒高幹,殺步度根,與都督會合。”
“好,那全軍交由公明驅使。”
“末將就卻之不恭了。”
…………………………………
話回七月中,高幹圍攻原平,兩日破城。張安北逃廣武,高幹追之,又圍廣武,殺的張安丟盔卸甲,最終張安領著千餘郡兵敗逃陰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