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二,鄄城,皇宮。
四十四位的豫帝劉辯端坐於席位,他眼前擺著一張新黃帛,一支筆,皇後曹節陪坐於劉辯身旁。
劉辯盯著黃帛許久不曾動筆,時而苦笑,曹節即安慰道:“陛下要不明日再寫?”
“哼,拖一日又有何用?朕是大漢的罪人啊,這不正是你所期望的嗎?”劉辯發現自己越發無能,現在淪落到嘲笑女人。
曹節沉默片刻,雙目化作堅定,起身說道:“陛下,妾去尋兄長!”
“不必了,這方寸皇宮朕住膩了,退一位也挺好。”劉辯抬筆疾書,不到三刻,一篇禪讓的旨意落成。
“刷!”
劉辯將旨意降於案上:“拿去吧,連同玉璽都拿去吧。”
劉辯說的無盡落寞,他現在更懷念在文陵對山與老道、唐姬同住的時光,也許他不該出山,更或者說他應該被燒死洛陽皇宮。
十三日,豫帝禪位於魏王曹丕,曹丕三次上書請辭,以全禮節。
二十九日,曹丕登受禪台稱帝,改國號為黃初,大赦天下,封劉辯為弘農公,食邑萬戶。另追封曹操為魏武帝,兩漢立並二十四年的局麵終於結束。
次年春,曹丕遣人受孫權大將軍之位,冊封吳王,東吳政權正式建立。
春末,曹丕遣人受劉備丞相之職,冊封襄陽王,但劉備當即驅逐曹丕使臣,痛責曹丕篡漢之舉。
五月初四,劉備在龍編稱帝,國號為漢,改年章武,表稱伐魏以興國。
一年之間,天下十四州出了三位皇帝,一位王上,可謂是熱鬧非凡。
話回洛陽。
此日清晨朝議,嘉德殿中四十歲的漢帝居高台,由於多年操勞,劉協的鬢角已經生了華發,麵容多見褶皺,不過皇帝威嚴更足。
殿中,太尉賈詡、司空鍾繇、司徒崔琰與大司馬張安相對而坐,後隨一眾高官,至於原太尉荀彧已在去歲冬日逝世,另有司空馬騰,少府李儒、宗正劉璋、司立校尉法正、雍州刺史田疇等一幹重臣也相繼而亡。
興平二十七年真是一個糟糕的年份,張安身旁舊友越來越少了。
“眾卿,曹丕稱帝在朕的意料之中,但劉備這販履織席之徒竟敢自號漢帝,這是對朕赤裸裸的挑釁。”劉辯禪讓本是劉協期許之事,這樣一來這天下隻尊他一位漢帝,誰知劉備心熱,另立漢國,劉協豈能不怒?
“陛下,劉備所立一小國爾,唯關羽一上將,隻要攻下武陵,斬殺關羽,劉備偽國不攻自破。”賈詡起身拱手道。
“嗯,大司馬,你認為如何?”劉協看向昏昏欲睡的張安。
“回陛下,劉備一生坎坷,造就其心誌堅定,且劉備廣施仁義之道,交州、荊南百姓多作信服,絕不可輕視啊!”張安不認為放棄攻打下邳,主力壓向荊州是個好計策,他還是主張先滅曹魏,後平孫劉。
“朕心意已決,先滅劉備,大司馬認為該如何行軍?”劉協再問。
張安沉默片刻道:“調右將軍部郭淮、諸葛誕二將領五萬兵馬入南陽,另配巴蜀營五萬兵馬出江關,至於將領嘛,鄧芝、張嶷、句扶、馬忠、張翼皆可。
戰時都督由鎮南將軍馬超兼任最為妥當,護軍將軍龐德輔之,李嚴、王平、魏延、宗預、孟達皆可為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