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曆史的抉擇-第三百五十四章 長沙終戰(上)
參加過長沙會戰最後一戰的中國軍老兵清晰地記得,十月十四日那天的朝陽十分詭異,紅的刺眼,紅的就如同一個巨大的血球!
日軍的作戰目標很簡單,將第8、10師團殘部撤回新牆河北岸。為此,剛轉場至武漢的第5飛行師團及疲憊到第3飛行師團分成數個批次提供不間斷的空中掩護;以第4混成旅團為主力,一萬餘日軍攻擊新牆河小塘、四六方渡口,得手後分兵南下以接應第8、10師團殘部。
新牆河的戰鬥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急於重奪渡口的日軍在僅存的火炮和不間斷的戰機支援下強渡新牆河。為了自己的前途,第34師團師團長關龜治將沒有火炮操縱的數千炮兵當成工兵使用,讓這些寶貴的技術兵冒著密集的彈雨搶修浮橋。
日軍強大的攻勢,讓搶修的簡易岸防陣地上的中國官兵不得不冒著日機空中掃射、轟炸開火。步槍、輕機槍阻擊洇渡的日軍敢死隊;重機槍、迫擊炮攔截日軍臨時工兵。
消耗戰!
一批批日軍敢死隊被擊斃,但後續的日軍依舊嚎叫著跳入血河般的新牆河;搶修浮橋的日軍炮兵成片地被割倒、被轟飛,更多的炮兵抬著木材湧向河邊。而在日軍地空聯合火力打下的中國軍防禦陣地也是血肉橫飛,一個個火力點被火團或彈雨淹沒,一名名瘋狂射擊的官兵倒在了血泊之中。
親自到一線指揮的關龜治臉色越來越蒼白,不明白眼前的一幕為什麼同他聽說的中國軍根本不同,不僅火力沒有那麼弱,戰鬥意誌更是堅韌。讓他更為不解的是,在已方如此猛烈的火力壓製之下,北岸的火力層出不窮,消滅了一批,又會冒出一批。
戰鬥還在繼續,中國軍岸防陣地的兵力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著,但一隊隊官兵貓著腰從連接後方陣的狹深交通壕中不斷湧出,兵力、技術兵器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難怪會讓關龜治不解。至於戰鬥意誌,更好理解了,中國官兵有著從眾心理,隻要自己的身邊有堅韌的同伴存在,再加上後退者死的嚴令,再膽怯的官兵也會咬牙堅持。
解決火力和戰鬥意誌問題的是第44軍副參謀長趙有才。在第30集團軍司令王陵基、第52軍軍長張耀明的一致要求下,僅為上校的趙有才成為最高指揮官。阻擊戰經驗十分豐富的他利用天亮前的兩個小時完成了部隊的重整,各部混和編組,每一波次的阻擊部隊中有三分之一是第122師的部隊,從而保證了足夠的戰鬥力。
更絕的是兵力布置,所有批次的阻擊部隊就都隱蔽在一線陣地和交通壕中。決心用岸防陣地抵抗一天的趙有才,讓官兵們在一線陣地和交通壕中挖了大量屯兵洞,這些部隊就隱蔽在裏麵,然後一批批投入戰鬥,完全避免了從後方陣地向前增援可能遭受的重大傷亡。
中日雙方圍繞新牆河血戰的同時,第8、10師團的近三萬官兵在對生的極度渴望之下也拉開了突圍戰鬥。
為了給迂回的第45、78、79軍、第92、99師爭取更多的時間,第九戰區嚴令第42、85軍不計代價的在日軍撤退路線上展開了猛烈阻擊。
接到命令後,兩軍各以師為單位在日軍正麵緊急布置了數道阻擊線,同時以營、連在兩翼持續騷擾攻擊。這也是這兩支部隊參戰以來,第一次意義上的血戰。
通過這場戰鬥我們就能明白想要消滅即使被打殘的兩個日軍師團有多困難!
烏雲般的戰機還在猛烈轟炸、掃射,潮水般的日軍就湧了過來。損失慘重的一線陣地沒有抵達多久就被突破,急於突圍的日軍沒有追擊向兩側潰退的中國官兵,而是在空中火力支援下向縱深突擊。
不到一個小時,兩路日軍先頭部隊就分別擊破了中國軍整整一個師的阻擊,隨即不顧兩翼的攻擊向前急進,而事實上日軍的主力是在後麵死死抵抗第149、150師的淩厲攻勢,否則突破所需的時間將會更短。
與第42、85軍悲壯的阻擊相反,第149、150師的戰術就要靈活得多。
利用日機全力支持突破作戰的機會,兩師主力猛攻不止,迫使日軍不得不將主力用於阻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遲了日軍的推進速度。當日軍完成突破,日機撲來增援時,第149、150師便停止攻擊。
就這樣,在戰機的掩護下,日軍先頭部隊一次又次突破中國軍的防線,主力頑強地阻擊著中國軍。當日軍艱難地向新牆河推進之時,各路迂回的中國軍先頭部隊紛紛抵達黃秀、荊州、長湖、柏祥。不顧體力快要透支,士兵們在各級軍官的組織下搶築工事、挖掘戰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