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三叉戟陣形(2 / 2)

自1935年始,支那華北地區實際上控製在閻錫山 (晉係)、傅作義 (晉係)、商震 (親中央的晉係分支)、韓複渠(西北軍分支)、宋哲元(西北軍餘脈)、於學忠 (東北軍係)等地方實力人物手中。

除此之外,華北境內還有著為數不少的地方武裝。曆史上華北各係勢力與南京政府的關係就談不上很融洽,西北軍、晉綏軍都曾有與蔣介石大打出手的經曆。

中原大戰後西北軍解體,晉綏軍受到很大地削弱,被迫向南京政府輸誠,但是張學良的東北軍又惜此機會進入華北。蔣介石感到對華北鞭長莫及,便將華北的善後工作交給了張學良。可能是因為同屬於北洋餘脈的非中央嫡係地方實力派,張學良並沒有過於難為這些殘軍敗將,而是最大限度地給他們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地盤和武裝。這些地方實力派生怕丟了力量、丟了地盤,自然對中央嫡係勢力的介入充滿了疑慮,總的來說,南京政府在華北的控製力並不是很強。

而北平駐軍29軍原來就是西北軍的一部,中原大戰後,西北軍一敗塗地,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和西北軍13太保皆如猛虎拔其牙、蛟龍去其爪,隻有29軍這點兒家底,目前29軍轄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5個獨立旅,大約餘有10萬餘人槍。

順便介紹一下現任軍長宋哲元的一些情況。宋哲元,出身山東樂陵一個清貧的書香門第之家。1922年,馮玉祥因軍功升任河南督軍。而宋哲元因與馮玉祥是姻親,遂被提升為第 25混成旅旅長,正式踏入將官階層。當時馮玉祥麾下共有5個親信將領擔任旅長的職務,也就是後來西北軍的主要支柱,所以這5名旅長也就被人稱為西北軍的‘五虎上將’。宋哲元自從跟隨馮玉祥以來一貫以忠勇無私、任勞任怨、智勇雙全而聞名全軍,所以被同事比擬為‘常山趙子龍’。

1931年6月,南京政府正式授予宋哲元所部陸軍第29軍的番號,全軍共轄37、38兩個步兵師,共6個步兵旅。軍長宋哲元、副軍長劉汝明。第37師師長馮治安、第38師師長張自忠。爾後宋哲元自行招兵買馬,又編成了第143師,由副軍長劉汝明兼任師長。”

“那目前的情況又如何?”土肥原賢二問。

“請看地圖。1937年,情況大不一樣了。在北平北麵有皇軍控製的內蒙古德王的蒙疆政府。東麵是殷汝耕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西南麵的豐台有支那駐屯軍的兵營。東南麵是天津。皇軍已經在事實上從三麵包圍了北平。29軍與外界的聯係隻有北平西南的盧溝橋一處還控製在中國軍隊手中。失去了這唯一的通氣口,要想守住北平勢所不能!”

“諸位,”土肥原賢二趾高氣揚地說“在廣田首相演說發表前一個月,日本的陸、海、外3省的高級官員就召開了聯席會議,確定了將華北5省在事實上從中國版圖上剝離出去的方針。”

鬆井接著說:“1935年9月,前任支那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少將說得更明確:‘要逐步使華北明朗化,使華北財政脫離南京政府管轄,通過華北5省的軍事合作防止赤化。’

在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中,華北的範圍指的是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和山東這5個省和北平、天津2市。皇軍占領東北4省後,華北5省就成為日中兩國激烈交鋒的焦點。

從政治上來說,華北5省事實上己經成為中國政府的控製區與大日本帝國控製區的交界地帶,對中國政府來說是援助東北境內的抵抗力量,對抗皇軍的最前線;對於日本來說,自然也就急切地希望從政治上控製華北,在華北地區扶植起一個親日的或者至少是不反日的傀儡或者半傀儡政權,可惜我們經過多次努力,至今很不理想,我們隻有使用武力,來達到目的了。

從經濟上來說,華北5省地域廣闊,約占中國總麵積的一小半。人口密集總人口約7620萬,比日本全國人口還多。華北的經濟發展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全國棉花產量的將近一半,煤炭產量的46%,鹽產量的20%,都出在華北五5省。

此外,中國最發達的工業——棉紡業方麵,華北5省也占有較高的份額。除了作為南方眾多紗廠的原料來源以外,華北5省自身所擁有的紗廠就占到了全國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