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節:使館區(1 / 2)

第64節:使館區

第64節:使館區

第64節:使館區

“《辛醜條約》前,在北京隻有隸屬國安南、緬甸、朝鮮和蒙古才有使館。他們來京的目的是向皇帝獻貢,住在四夷館,也就是今天法國東方彙理銀行那個地方。雍正五年(1727年),《布列斯特條約》簽訂後,允許俄國在北京建立長期的傳教團,地點在四夷館的對麵,即今天俄國使館那個地方。

1900年《辛醜條約》後,劃出了一塊地方,將中國所有的公共建築和少量保存的私人房屋夷為平地,將這塊土地給了外國政府和幾個外國機構,這就是位於內城東南的使館區。”

——平山大俠

晚上,柳原振雄三人商議,決定先由鄭文清調查一下何雋中這個人的情況後,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不久,三人再次碰頭,鄭文清報告說:“何雋中是受李大釗思想影響的進步青年,曾經想加入黨組織。”

“這就好辦了,”柳原振雄說“我們可以用真實的身份與他交談,他也能夠沒有顧慮地把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訴我們。”

第二天,柳原振雄等三人找到何雋中。

何雋中見了三個日本軍官頗感意外,滿臉冰霜冷冷地說:“諸位來寒舍有何貴幹?”

鄭文清和藹地說:“何法官,你不要擔心,我們不是壞人,我們是共產黨的情報人員,找你是想了解一下李大釗同誌被捕的情況。”

“共產黨?”何雋中滿臉狐疑。

“何法官,”柳原振雄說“你想啊,我們真要是壞人,你還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家裏喝茶嗎?”

何雋中想想也是,臉色緩和下來:“你們想知道什麼情況呢?”

“把你所知道的都告訴我們,越詳盡越好。”中西功說“先說一下李大釗同誌是怎麼被捕的。”

“好。”何雋中凝思默想,片刻開始回憶說“那還是1927年的事了。北洋軍閥政府四處大肆搜捕共產黨,風聲日緊。李大釗教授在鄉下隱居了一段時間後,擔心工作受到影響,便於4月初,又不顧危險,返回北平城裏,避居北京東交民巷蘇聯舊兵營照常工作。”

“這個地點,張國燾知道嗎?”柳原振雄問。

“我不知道張國燾是否曉得,張國燾是在1924年10月底,被釋放後才離開了北平的。不過,審訊時吳鬱文曾提問到李大釗教授的行蹤,張國燾很明確地答複,李大釗教授如果不是躲在鄉下,就必定隱藏在北平城裏的一外秘密之處。吳鬱文再問他可能是在哪裏?張國燾猶豫再三才說,使館區。”

“使館區?”柳原振雄不解地問。

“對,使館區。”見柳原振雄不甚明白,何雋中遂解釋道“使館區是一個很小的城,有自己的城牆和管理機構,完全獨立,不同於北平其他地方。使館區其實是一個曆史概念。

說它是一個曆史概念,是因為在元朝時,這裏曾經是海關,檢查從南方經大運河運來的大米和其他商品。後來明代的永樂皇帝,又將城牆向南移,海關就設在哈德門了,街名也改成了北平人用的東交民巷。現在當人們說到東交民巷時,並不僅僅是指這條街,而是指整個使館區。

雍正五年(1727年),《布列斯特條約》簽訂後,允許俄國在北平建立長期的傳教團,地點在四夷館的對麵,即今天俄國使館那個地方。清朝通過這種方法想強調,俄國也是朝貢國。

到了鹹豐十年(1860年),英國人和法國人從不情願的清朝人那裏,取得了在北平建立永久外交使館的權力。清政府為將他們拒之城外,最初是讓英國人和法國人住在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圓明園,然後在西城牆外,即今天英國公墓所在地,而英法公使的目的是在城內建立使館。

與清政府交涉後,外國人得到了北平今天這個地方,而且離清政府的主要行政機構——六部很近,就在街的西頭。他們希望建立一個處理外國事務的外交機構,但清政府把總理衙門建在了東城。使館區的主要大街是東西朝向的,外國人稱它為使館街。它是一條很長的街道,在靠近紫禁城的地方被分成了兩部分,兩部分用同一個地名,隻是分別在地名前加上東、西二字,使館街的中文名稱是東交民巷。

1900年以前,在北平的外國使館盡管彼此離得很近,卻是分散的,分散在中國沒有平整的街道和充足光線的、像鳥籠一樣的房屋中。《辛醜條約》前,在北京隻有隸屬國安南、緬甸、朝鮮和蒙古才有使館。他們來京的目的是向皇帝獻貢,住在四夷館,也就是今天法國東方彙理銀行那個地方。在那裏,他們被嚴格看管,甚至在城裏走動都要派人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