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赤化川陝省-三十四、反六路圍攻(1)
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麵軍的迅猛發展,使蔣介石大為震驚。1933年7月,他急忙委任第21軍軍長、四川善後督辦、川康綏靖公署主任,擁兵10萬的劉湘為四川“剿匪”總司令。
劉湘,四川大邑人,1909年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曾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任川軍第2師師長、總司令兼省長、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長。此時,劉湘正同其叔父、第24軍軍長劉文輝爭奪四川霸主,遲遲不肯就職。9月,劉湘大敗劉文輝於岷江。他的“安川”目的達到後,便高唱著“統一財政”、“統一民政”,於10月4日在成都召開有各派軍閥參加的軍事會議(劉存厚未到會),宣布接受蔣介石的委任。蔣介石派代表何成浚赴會,並撥給軍費200萬元,槍萬餘支,子彈500萬發。另調空軍2隊,飛機18架,位於梁山、南充機場,隨時支援劉湘“剿共”。同日,劉湘發出通電就任“四川剿匪總司令”。隨後,經過幾次“剿匪”會議,決定分兵六路“圍剿”紅四方麵軍。接著,劉湘發表鄧錫侯、田頌堯、李家鈺、楊森、王陵基、劉存厚為四川“剿匪”軍第1至6路總指揮。第1路為鄧錫侯的第28軍共18個團,由廣元、昭化向木門、南江方向進攻;第2路為田頌堯的第29軍共24個團,由閬中向巴中方向進攻;第3路為李家鈺新編第6師和羅澤洲第32師共15個團,由西南麵的南充向東北麵的巴中東南的曾口場方向進攻;第4路為楊森第20軍共12個團,由蓬安向通江方向進攻;第5路為劉湘第21軍共24個團,由開江、開縣向宣漢、達縣方向進攻;劉存厚被蔣“革職查辦”後,劉邦俊升任第23軍軍長,所部12個團和土匪王三春部6個團組成第6路,由東麵的開縣、城口向萬源進攻,總指揮劉邦俊。劉湘在西起廣元,東至城口,長達1000多公裏的弧形戰線上,部署了111個團(最多時增加到140個團)20餘萬人。劉湘企圖從西、南、東三麵,采取分進合擊、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法,將紅四方麵軍圍殲於川陝邊境。他預定第一期攻占宣漢、達縣地區;第二期攻占通江、南江、巴中地區;第三期會攻苦草壩。他宣稱:“3個月內全部肅清”紅四方麵軍!同時,劉湘還組織了“剿赤後援會”、“安撫委員會”等,利用反動會道門和地主武裝進行遊擊戰爭,對川陝革命根據地進行騷擾和滲透,並進行嚴密的封鎖。又在他的防區內增收天賦捐稅以充軍費。其他軍閥也群起效之,加緊進行圍攻準備。10月,蔣介石調集100萬大軍,對江西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以呼應劉湘的六路圍攻。
1933年8月,中共中央通過閬中縣委、四川省委恢複了同紅四方麵軍中斷了將近1年的聯係。為加強川陝蘇區的領導力量,中共中央決定派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全國海員總工會黨團書記廖承誌前往川陝蘇區傳達中央指示。8月下旬,廖承誌化名何栁華,帶著中央給紅四方麵軍的指示信和一本敵軍密碼電報破譯法,同化名為王誌齊的中央交通員楊德安一道,從上海來到成都,同中共四川省委取得了聯係。時值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羅世文受黨中央派遣到川陝蘇區工作,於是省委決定他們三人同行。從成都到三台,經南部、閬中、蒼溪到川陝省蘇維埃駐地巴中,是一條直線。活躍在南部、閬中、蒼溪三縣白區的中共地下黨組織構成了川陝革命根據地與中共四川省委和中共中央聯係的重要通道。
9月初,廖承誌、羅世文和交通員楊德安來到兩麵麵臨涪江的三台縣城。根據省委決定,向中共三台中心縣委轉交了第29軍內中共軍事小組的組織關係,同時指示軍事小組和三台中心縣委要盡力收集第29軍進攻川陝蘇區的一切軍事情報,並及時向紅四方麵軍提供。10月上旬,他們來到巴中蘇區。羅世文、廖承誌將黨中央指示和敵軍密碼電報破譯法等交給了紅四方麵軍總部。不久,廖承誌擔任了中共川陝省委常委,兼川陝蘇區工會秘書長及反帝擁蘇大同盟委員長。羅世文任中共川陝省委常委,兼川陝蘇區文化委員會委員長及黨校校長。此後,中共四川省委經過這條交通線,先後輸送了200多名黨團員和專門技術人才到川陝蘇區工作。
由羅世文轉交給紅四方麵軍領導人的《中央致紅四方麵軍的信》,要求紅四方麵軍“采取積極進攻的路線,在原有陣地基礎上,來迫切的爭取蘇維埃首先在四川全省的勝利”。並且指出:“中央要求你們深刻領略你們過去輕易將紅軍主力離開鄂豫皖蘇區,而沒有為保衛蘇區根據地戰鬥到最後可能的錯誤。”“你們必須用一切力量來執行中央給予你們要在渠江與嘉陵江之間,創造一個鞏固的根據地的指示。將現有蘇區內敵人一切殘餘的力量,完全肅清,把其他蘇區,都變成通南巴一樣的整個蘇區”。(《中央致紅四方麵軍的信》(1933年8月25日),見於吉楠《張國燾和<我的回憶>》第188—189頁。)為鞏固與擴大蘇區,年內必須創建主力紅軍5萬人;動員一切力量和整個黨,爭取十數縣以上的抗捐軍的領導,發動川中、川陝邊區及川陝邊的遊擊戰爭;加緊反帝的工作,四川黨應加強反帝大同盟的工作及建立反帝的群眾組織,就近領導四川省委的工作,鞏固與四川省委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