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赤化川陝省-三十六、廣昭戰役(1 / 3)

第四章 赤化川陝省-三十六、廣昭戰役

紅四方麵軍反六路圍攻勝利後,蔣介石於1934年9月16日電令劉湘“既然遵命複職,重行區分,提攜進剿,以資振作。”10月4日,他飛抵西安,親自策劃“川陝會剿”,將“奔逃”、“捏報”最甚的羅澤州“革職查辦”,令四川各軍必須嚴格服從劉湘指揮。同時,他又令胡宗南第1師之丁德隆旅接防昭化、廣元,派上官雲相部隊進駐夔(今奉節)、萬(縣)一帶,調徐源泉部駐酉(陽)、秀(山)、黔(江)、彭(水)。上述部隊於1935年1月先後到達指定位置。10月19日,劉湘在成都召開有四川各軍軍長參加的“剿匪”會議;22日通電複職。11月20日,劉湘攜重要幕僚楊芳毓等到達南京,三次麵見蔣介石,請示“安川大計”,與蔣介石達成了合作協議。蔣介石任命劉湘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統一四川軍政大權,各軍統由劉湘指揮;撥給軍費240萬元及軍需彈藥武器;同意劉湘發行巨額公債,償還曆年積欠。劉湘則開放四川門戶,允許國民黨軍入川,四川的“防匪剿赤”由蔣介石統一指揮。1935年2月10日,劉湘在重慶就任四川省政府主席。隨即,蔣介石南昌行營駐川參謀團主任賀國光率200餘人入川,特務頭子康澤也率軍分會別動隊2000餘人入川,監督川軍進剿紅軍。從此,蔣介石開始了對四川軍閥的直接控製。此時,蔣介石在川陝蘇區周圍部署的川陝會剿兵力,增至200個團以上。

反六路圍攻戰爭結束後,紅軍兵力僅剩6萬餘人,根據地困難局麵也突出起來。徐向前回憶說:“十個月的反六路圍攻,固然以我軍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告終,但川陝根據地的元氣,卻受到了嚴重損傷。我們的麵前,廢墟一片,困難重重。戰役結束後,我從前線回到後方。沿途所見,皆為戰爭破壞帶來的災難景象。良田久荒,十室半毀,新塚滿目,哀鴻遍野,令人驚心慘目。······人民對土地的熱望降低了。一則是糧荒嚴重,許多地方連種子都沒有;二則認為種下去也難保收成,‘圍剿’一來,又會落到敵人手裏;三則勞力十分缺乏。兵員枯竭了。根據地的青壯年,早已大批參加紅軍。戰爭中遭敵侵占的地區,又被殺害一批。還有些人受反動宣傳影響,逃往敵占區去。紅軍士兵的來源,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物資短缺,補給困難。南部和通江的鹽井,被敵人破壞殆盡,短期難以恢複。敵人的經濟封鎖,日甚一日。根據地急需的食鹽、糧食、衣被、藥物等,無法解決。隨著饑餓現象的日趨嚴重,傷寒、痢疾等傳染病猖狂蔓延,奪去了不少人的生命。根據地的秩序,大不如前。逃難的,搶東西的,當土匪的,屢有發生。這種情況,不僅使我們眼下艱窘萬分,渡過翌年的春荒,應付敵人的新‘圍剿’,更成問題。”(徐向前《曆史的回顧》第380頁。)

在這樣嚴重形勢下,1934年10月26日,西北軍委發表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為徹底消滅劉湘、衝破“川陝會剿”告全體指揮員、戰鬥員》文告:“我們的任務就是刻不容緩的準備我們百戰百勝的紅四方麵軍的鐵拳,在已有的勝利基礎上,堅決消滅川敵之進攻,擊破‘川陝會剿’”。

11月1日,紅四方麵軍在通江縣毛浴鎮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會議通過的《紅四方麵軍政治與黨務決議(草案)》指出:“目前我們的中心任務就是用全力來鞏固這一勝利,在繼續堅決進攻中一刻不停地來準備更大更殘酷的戰爭,以期達到徹底消滅敵人,衝破川陝‘會剿’,赤化全川,爭取西北首先勝利。”會議期間,張國燾對衝破“會剿”的信心不足,他問徐向前:“你看將來怎麼辦?現在蘇區物力、財力很困難,如果劉湘再發起新的進攻,該怎麼個打法?去漢中行不行?”(徐向前《憶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川北是擠掉了汁的檸檬,單憑這裏要求發展是不易的。”(張國燾《我的回憶》)徐向前回答說:“西渡嘉陵江的戰機已經喪失,敵人築碉防禦,我們再向南部一帶發展,又有很大困難。漢中地區是塊盆地,南麵有巴山,北麵有秦嶺,回旋餘地不大,去不得的。我看還是依托老區想辦法比較好。”張國燾對此未置可否。(徐向前《曆史的回顧》第3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