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赤化川陝省-二十七、建設根據地(1)(1 / 2)

第四章 赤化川陝省-二十七、建設根據地(1)

通、南、巴解放後,張國燾並沒有想著立即建立根據地。大體想的是:“我們當時最需要的是休息,其次是補充軍隊所缺乏的裝備,第三才是建立根據地。”(注:張國燾《我的回憶》)入川之初,張國燾在通江縣兩河口的茶鋪子裏擬了一個的入川綱領:第一,廢除苛捐雜稅;第二,減租減息;第三,保障人民安全。他說:“建立政權上,我決心揚棄蘇維埃的公式,因為這個公式不適合西北落後地區。” “土地革命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威力。事實證明,目前土地革命不足以擴大紅軍,不過是使紅軍得到暫時的局部的勝利,鼓舞為數甚少的農民起來分配而已。” (成仿吾《記叛徒張國燾》第78頁。)這正反映了他對中國革命的悲觀、失望和動搖。

當時川陝邊區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集中在占人口百分之十的剝削階級手中,而百分之九十的農民卻無地或少地耕種。比如旺蒼縣大德鄉地主吳文炳全家五口人,卻有住房四處共300餘間,每處都建有花園、魚池;還占有田地2500多畝,擁有佃客200餘戶。他還辦有鐵廠、鏵廠,常年雇工400餘人。地主靠收地租剝削,佃農每年都要把收成的絕大部分交給地主,自己卻終年不得溫飽。有這樣一首民謠較真實生動地記錄了當時農民生活的困境:“跟著拌桶吃飽飯,丟了拌桶沒早飯;過年家中一碗米,壓歲沒有半文錢。”

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中說:“中央要求我們立即拉起蘇維埃的旗幟,實行分配土地。至於廢除苛捐雜稅,反對防區製度和禁煙等,隻能當作附屬的條款。最後並嚴重警告,如果我們能改正這個錯誤政策,中央仍信任張國燾同誌為中央全權代表,在沒有建立中央分局以前,代表中央指導黨政軍三方麵工作。否則,中央將考慮撤換領導的必要措施。”

方麵軍政委陳昌浩、總指揮徐向前和其他重要幹部,也不讚成張國燾的“入川綱領”,他們擁護中央的電令,要求張國燾“避免與中央爭執下去”。廣大指戰員也沒有按照張國燾的想法去做,他們一邊對敵作戰,一邊發動群眾,幫助巴中地下黨支部(通南巴地區唯一的一個黨支部),在通南巴地區建黨建政。在這種情況下,張國燾“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衡量全局,終於接納了他們的意見,表示讓步。”“表示遵從中央的指示,立即建立川北蘇維埃政府”(注:成仿吾《記叛徒張國燾》第79頁。)至此,黨的關於建立蘇維埃政權和開展土地革命的方針,才得以在川陝革命根據地貫徹執行。接著,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和西北軍區政治部發布了由張國燾、陳昌浩簽署的《關於土地問題的布告》,提出反對軍閥地主豪紳、廢除苛捐雜稅、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建立蘇維埃的主張,號召群眾擁護和參加紅軍。

1933年1月,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將原通江、南江、巴中3個縣劃為赤江、赤北、紅江、南江、巴中5個縣和巴中特別市。在紅軍的幫助下這5縣一市的蘇維埃政府在2月初相繼成立。2月7日至13日,中共川陝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在通江縣城召開,到會代表500餘人。大會選舉袁克服、曾中生、傅鍾等37人組成中共川陝省委員會,袁克服任書記,餘洪遠任組織部長,劉瑞龍任宣傳部長,姚明善任婦女部長,吳永康任秘書長,省委下轄5個縣委。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的政治形勢與川陝省委的任務》等重要的決議,決定發展黨的組織與擴大紅軍,分配土地,充分發動群眾,徹底打垮封建勢力,為創建和發展川陝革命根據地而鬥爭。2月中旬,川陝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通江縣城召開,到會代表150餘人,會期一周。大會宣布以《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為指導川陝省各項工作的根本大法,通過了《川陝省蘇維埃臨時組織法大綱》,選舉產生了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熊國炳任主席,楊孝全、羅海青任副主席,黃超任秘書長。下轄紅江、赤江、赤北、南江、巴中5縣和通江特別市、陝南特別區(包括鎮巴、西鄉各一部)。其疆域包括了南江、通江的絕大部分、巴中的一部分以及萬源、廣元的一小塊,擁有人口七、八十萬。川陝省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2月中旬,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發出《關於土地改革的布告》。接著,川陝省蘇維埃財政委員會成立了工農銀行,開始印製、發行紙質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