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折長征路-四十七、團結與鬥爭(2)
蘆花會議後,紅軍主力繼續北上,7月28日到達毛爾蓋。在張國燾於卓克基一帶按兵不動40餘日,一、四方麵軍50多個團13萬人滯留期間,蔣介石已完成了對紅軍的圍追堵截部署:胡宗南主力4個師27個團已集結鬆潘地區,堵住了紅軍原計劃經鬆潘入甘南的道路;鄧錫侯28軍、劉文輝24軍等部重新占領了懋功等縣;劉湘21軍、孫震48軍等部進占了北川、茂縣、威洲及岷江東岸地區;薛嶽部也由雅安進抵文縣、平武,隨時可以策應。紅軍由此失去了可以擊潰甚至消滅胡宗南尚未集結的孤立無援的的27個團,占領鬆潘,東出四川的時機,使紅軍處於極端不利的危險境地。1943年,周恩來在見到胡宗南時,曾提起過此事。胡宗南說:“當時我們很困難,如果紅軍一進攻,我們非垮不可。”(成仿吾《記叛徒張國燾》第116頁。)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抵達毛爾蓋後舉行會議,研究敵情,決定放棄鬆潘戰役計劃,以紅軍主力西指阿壩,北進夏河地區,爭取在洮河流域消滅阻敵,進入甘南。徐向前和陳昌浩提議集中紅軍主力向一個方向突擊。張國燾則主張分左、右兩路行動,中央采納了這一建議。8月3日,紅軍總部製定了《夏(河)洮(河)戰役計劃》。中革軍委決定:以第1、3、4、30軍組成右路軍,由中共中央、毛澤東、周恩來率領,從毛爾蓋向班佑、巴西地區開進;第5、9、31、32、33軍組成左路軍,由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率領,以馬塘、卓克基為中心集結,向阿壩地區開進,然後東進到班佑地區同右路軍會合,向甘南進軍。
部署既定,戰役準備積極進行。但這時,張國燾仍然對蘆花會議耿耿於懷,認為隻批評四方麵軍不檢討中央的政治路線是不公平的;如果不解決中央的政治路線問題,以後的軍事行動就會失敗。於是,他召開了四方麵軍緊急幹部會議,宣布中央執行的是機會主義路線,指責遵義會議是調和主義,要求博古退出書記處和政治局,周恩來退出軍委,並提出要將四方麵軍的十幾個幹部分別批準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及書記處書記。由此一來,一、四方麵軍的關係急劇惡化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 8月4日至6日,黨中央在距毛爾蓋約20公裏的沙窩舉行政治局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張國燾、陳昌浩、劉伯承、傅鍾、凱豐、鄧發、博古等領導人。會議提出兩項議程,一是關於一、四方麵軍會合後的形勢與任務;二是組織問題。首先對張聞天起草的《關於一、四方麵軍會合後形式與任務》的決議草案進行了討論。毛澤東首先發言,他在發言中說“草案在開會前與昌浩、傅鍾同誌商量過,同意”。朱德、鄧發、凱豐發言後,張國燾發言,他拒絕決議草案對他在四方麵軍的工作提出的批評,並吹噓自己領導四方麵軍開展了赤區,打了很多勝仗。他批評一方麵軍紀律鬆弛,並有失敗主義情緒,一方麵軍領導應檢查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他沒有直接指出中央政治路線是錯誤的。至於蘇維埃運動遭受挫折的原因,他說,既不能說是敵人飛機大炮的厲害,也不能當作隻是我們軍事上的失算,主要還是這一運動不合時宜,沒有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所以,不能不從中央政治路線上找原因。對清算中央政治路線的問題,與會的多數人表示同意遵義會議的決定,即中央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沒有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的主要原因是軍事上的錯誤,已經得到了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