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折長征路-四十八、兩軍分裂(6)(1 / 2)

第五章 曲折長征路-四十八、兩軍分裂(6)

中央和三軍團、軍委直屬縱隊一部以及紅大部分學員8000餘人北上後,仍留下少數部隊保護道路、橋梁,隨時準備接應四方麵軍北上,同時也是為著防備四方麵軍的追擊。11日,中央和三軍團等部到達俄界,與一軍團會合。當日,黨中央再次致電張國燾:“中央為貫徹自己的戰略方針,再一次指令張總政委立刻率左路軍向班佑、巴西開進,不得違誤。”張國燾不但再次違抗中央電令,還於12日直接發電報或寫信給一、三軍團,說中央“不圖領導全部紅軍,竟率一部秘密出走”;煽動他們反對中央“當振臂一呼,揭此黑幕”,“望速歸來”;“南下首先赤化四川,該省終是我們的根據地”。同時,張國燾令徐向前、陳昌浩於9月下旬率右路軍餘部第4、30軍經草地帶回。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會議,作出《關於張國燾同誌的錯誤的決定》,同時決定將中央紅軍改編為陝甘支隊。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和陝甘支隊經過20多天的艱苦戰鬥,到達陝北吳起鎮,隻剩下7200人與紅15軍團會師,並在直羅鎮打了一個大勝仗,全殲國民黨軍第109師1個團,粉碎了蔣介石對陝北根據地的“圍剿”,根據地迅速擴大到20多個縣,紅軍不斷壯大。直羅鎮大捷從軍事上為中共把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同時,毛澤東和中央正確地解決了劉誌丹的冤案,從政治上鞏固了陝甘寧邊區的蘇維埃政權。

關於張國燾給陳昌浩的密電原件,經連年戰火和動亂,至今仍未找到。但是,許多當年親身參加了這一鬥爭的老紅軍戰士都認為,當時中央和我們對於張國燾發“密電”,企圖危害中央,分裂黨和紅軍這事,都是深信不疑的。當時負責紅軍總司令部電務工作的三局局長宋侃夫、親自翻譯並將密電交給葉劍英的呂黎平等在回憶錄中,都對“密電”事件及電文有過敘述。範碩根據葉劍英口述的回憶和有關文獻資料整理而成的《壯麗史詩的一個篇章》一文,更對“密電”事件作了詳細的敘述,並引述了毛澤東多次對“密電”事件的講話,以及周恩來、朱德對“密電”事件的談話。1971年8月28日,毛澤東在長沙同高級幹部談話時再次談到:“張國燾搞分裂發個電報給陳昌浩,裏麵說,要堅決南下,否則就要徹底解決。當時葉劍英同誌當參謀長,他把這個電報先給了我,沒有給陳昌浩。我們才走了的,否則就當俘虜了。”1937年3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張國燾致徐、陳的電報中有“南下,徹底開展黨內鬥爭”。朱德也在1960年11月的一次談話中說:四方麵軍到阿壩,“張國燾變了,要全部南下,發電報要把北上的部隊調回,我不同意,反對他,沒有簽字,後來電報由葉劍英同誌截住,告訴了毛主席,沒向下麵講,中央就馬上決定單獨北上了。如果調轉,中央是很危險的。”周恩來在1972年6月的一次會議上說:“後來張國燾來個命令,······劍英同誌先得到張國燾的命令,一得到手,馬上報呈毛主席,因而脫險。”(範碩《壯麗史詩的一個篇章》。)王稼祥指出,張國燾“反對紅軍北上,並公然樹立偽中央,企圖用武力危害毛主席,分裂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回憶毛主席革命路線與王明機會主義路線的鬥爭》,見《紅旗飄飄》第18輯。)聶榮臻也說:“在阿西、巴西地區時,張國燾從阿壩來電,要我們過阿壩西進。事後才知道,張國燾那時還密令陳昌浩,如一方麵軍不從,可相機處理,危害中央。葉劍英同誌當時在四方麵軍任參謀長,把密電內容報告了毛主席。主席毅然決定一三軍團和中央直屬隊立即出發,向甘肅前進,脫離險境。這是我黨曆史上又一次驚心動魄的鬥爭。”(於吉楠《張國燾和<我的回憶>》第222頁。)1937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在《黨的工作》副刊上發表的《反對張國燾路線討論大綱》指出:張國燾“在一、四方麵軍會合時,就企圖吞並一方麵軍,以軍隊數量的多寡來判定黨的路線之是否正確,以軍隊多寡來決定領導地位,一直走上以武力來要挾改組中央。”當時陳昌浩就曾致電中央,要求由張國燾任軍委主席。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的注釋3說:“張國燾率領一部分紅軍和中央分裂,不服從中央的命令,並企圖危害中央。中央在這次會議上決定脫離危險區域”。(《毛澤東選集》第524頁,人民出版社,1966年5月版。)張國燾這個密電是迫使中央毅然決定單獨北上,實行戰略轉移的直接原因。如果張國燾沒有發出危害中央的密電,那麼,中央是會繼續爭取張國燾率部北上,不會走得那麼匆忙,那麼危險的。“如果強製三軍團南進,一軍團不能單獨北進了;中央不能去,一軍團單獨北進也起不了作用。一同南進,張國燾就可能仗著優勢軍力,采取陰謀手段,將中央搞掉。”《彭德懷自述》第202頁。)193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長凱豐發表的《黨中央與國燾路線分歧在哪裏》一文指出:“因為國燾自己對黨內與紅軍的關係都是這樣糊塗,所以他下麵的幹部不能不叫出‘武力解決中央’的話來。在國燾給徐、陳的密令,要徹底對中央開展鬥爭”。由此看來,呂黎平在《嚴峻的時刻》一文中所回憶的密令中有“武力解決”的話,可能有誤。黨史學家胡華說:“(密電事件)那是黨的曆史上的一個及其危險的時刻。徐向前和葉劍英因阻止發生衝突而立了大功。他們兩人都贏得了信譽。”(哈裏森·索爾茲伯裏《長征秘聞》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