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折長征路-五十三、 轉戰道孚(1)(1 / 2)

第五章 曲折長征路-五十三、 轉戰道孚(1)

張國燾南下碰壁後,仍然沒有動搖他的野心。1935年12月5日,他向在陝北的黨中央發出電報宣稱:“甲、此間已用黨中央、少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軍委、總司令部等名義對外發表文件,並和你們發生關係;乙、你們應稱北方局、陝北政府和北路軍,不得再冒用黨中央名義;丙、一、四兩方麵軍名義已取消;丁、你們應將北方局、北路軍的政權組織狀況報告前來,以便批準。(《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286頁。)至此,張國燾的個人野心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936年1月22日,黨中央政治局做出了《關於張國燾同誌成立第二“中央”的決定》,嚴正指出:“張國燾同誌這種成立第二中央的傾向,無異於自絕於黨,自絕於中國革命。”當日,中央又電令張國燾立即取消第二“中央”,放棄一切反黨傾向。同日,中央向全黨公布了俄界會議《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以教育黨員,特別是四方麵軍的幹部。1月24日,林彪的堂兄林育英代表共產國際致電張國燾,指令其取消第二“中央”,成立西南局。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也致電張國燾,令其取消第二“中央”,成立西南局並可直屬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暫與中央發生橫的關係。1月26日,黨中央將1935年12月25日通過的《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內容摘要電告張國燾。張國燾竟說中央的決策是對無產階級的敵人“投降”,是“叛黨”,和資產階級搞統一戰線,就是放棄無產階級的利益等等。後來,朱德等對他作了耐心的解釋和說服,張國燾才表示把這一決議當作共產國際的指示而接受。1月27日,張國燾致電林育英、張聞天,提出:“強迫此間承認兄處中央和正統,不過在黨史中留下一個不良痕跡,一方讓步,必是種下派別痕跡的惡根······”表示“在原則上完全同意黨中央的這一決議”,同時還說“目前策略路線漸趨一致,應急謀黨內統一”。提出“此時或由國際代表團暫代中央,如一時不能召集七次大會,由國際和代表團商同我們雙方意見,重新宣布政治局的組成和指導方法,亦可兄處和此間同時改為西北局和西南局。”(姚金果、蘇杭《張國燾傳》第342頁。)同一天,張國燾召開了四方麵軍各機關活動分子會議,親自作了《關於民族革命的高潮與黨的策略路線》的報告,表示“現在執行新的策略路線中,過去的分歧固然可以提到七次大會上來解決,但是黨在政治上的團結、組織上的統一,這是絕對必要的。所以,我們正在具體提議解決辦法,目前應在適當地區內建立中央,陝北方麵成立西北局。我們成立西南局。”

1936年2月中旬,薛嶽乘紅四方麵軍尚未得到休整之機,又集結了18個多團的兵力,向天全、蘆山地區的紅軍陣地發起猛攻。紅軍再次處於強敵壓迫之下,情況十分危急。此時,張國燾開始悲觀起來,想到綏靖去當土司。有些人就戲稱他為“張土司”。2月14日,黨中央來電指出:“育英動身時,曾得斯大林同誌同意,主力紅軍可向西北及北方發展,並不反對靠近蘇聯。”並就紅四方麵軍的戰略行動方針,提出了三個方案共選擇:第一是北上陝甘;第二是就地發展;第三是南下轉戰。徐向前提出:到甘孜、爐霍地區休整部隊,準備北上與黨中央會合。這一提議,得到了朱德的大力支持。張國燾南下碰壁,朱德和劉伯承在及其困難的情況下,采取靈活的方法對他做工作,同時,由於四方麵軍廣大指戰員在活生生的事實教育下,逐漸認識到張國燾南下主張的錯誤,認識到“隻有北上才是出路”,要求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北上與黨中央會合的呼聲日益高漲。就連一向支持他的陳昌浩,此時也改變了態度,使他在政治上更加孤立。現在斯大林又如斯說,他自然順水推舟,同意了北上方案,率軍轉移到黨嶺山以西地區籌集糧食休整,準備過草地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