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戰爭的螺旋——第四次戰役-第二節 “磁性戰術”02
1月25日,也就是中朝兩軍高幹聯席會議召開的當天,“聯合國軍”由西向東逐步在全線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
“大多數戰略進攻隻能進行到它的力量還足以進行防禦以等待媾和的那個時刻為止。超過了這個時刻,形勢就會發生劇變,就會遭到自己力所難拒的還擊,進攻者就背上了債務。而這種還擊力量通常都比先前進攻者所使用的力量更為劇烈,我們把這個時刻叫做進攻頂點。”西方兵聖、德國軍事理論家卡爾﹒克勞塞維茨說的。
李奇微下達的命令是:“向北進攻!直到碰到敵人的主抵抗線為止!”他給這次進攻行動取的代號是 ——“霹靂作戰”。
李奇微甚至還親自乘坐一架AH - 6型老式教練機進行了偵察,他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活動的生物。既沒有篝火的煙霧,也沒有車轍痕跡,甚至沒有被人踐踏過的積雪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有大部隊的存在。”
“霹靂作戰”於1月25日開始,結果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行動取得了成功。李奇微不無自豪地說,第8集團軍“馬上即將證明它要成為我早已料知的那樣:它是一支能同我國所締造的所有部隊相媲美的戰地大軍”。
與麥克阿瑟不同的是,李奇微對於成功並沒有大誇海口。他在進行試探 ——他的推進情況要取決於所遭遇到的對方的抵抗程度。
中朝兩軍高幹聯席會議會場。
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坐在主席台旁邊的陳賡忽然瞥見一個情報參謀匆匆走到彭德懷身邊遞上幾份電報,彭德懷的笑容馬上斂住了,神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陳賡起身走過去詢問一句:“老總,什麼事?”
“到底是敵人呐,怕什麼就來什麼,前線偵察部隊說李奇微已經開始進攻了。”彭德懷低聲告訴陳賡,這個話也隻能跟陳賡講了:“現在真的不好打呀,搞得不好要吃敗仗的,李奇微隻要大舉進攻,漢城肯定要丟……”
這時,中國國內動員的後備補充兵員四萬名老兵和八萬名新兵尚未趕到,楊得誌十九兵團尚在東北換裝蘇式武器,陳賡三兵團尚在出川途中,宋時輪第九兵團又因為減員嚴重正在鹹興、元山一帶休整,一時尚難立即投入作戰。能馬上投入作戰的部隊,隻有剛剛連續進行了三次進攻戰役的誌願軍前線六個軍和剛剛整補完畢的北朝鮮人民軍三個軍團。也就是說,中朝軍隊現在不僅在火力和技術裝備上與對手差別甚大,而且在地麵部隊兵力上的優勢也已不複存在了。
“聯合國軍”的進攻發生在中國軍隊最不願意進行戰鬥的時候,此次戰役,中朝軍隊完全被動、倉促地投入了戰鬥,而且必將麵臨巨大的困難。
在進行了初步試探後,從1月27日開始,李奇微集中了“聯合國軍”五個軍十六個師又三個旅、一個空降團及其全部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和地麵部隊共23萬餘人的兵力,在中朝軍隊二百公裏的防禦正麵上自西向東發動了大規模的全線反攻。
“戰爭並不是活的力量對死的物質的行動,它總是兩股活的力量之間的衝突。”克勞塞維茨說的。
“聯合國軍”兵分兩路,西線由美1軍和美9軍向漢城、禮峰山方向實施主要突擊;東線由美10軍、南韓第3軍團向橫城、縣裏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南韓第1軍團則沿東海岸向北實施輔助突擊。
對於美軍以前的戰術,李奇微也作了很大的改進:
首先,步兵一改過去隻靠公路前進的套路,開始注意搶占山頭,爭奪製高點,實施寬正麵多路進攻。
其次,針對中國軍隊慣用的迂回穿插戰術,一反過去分兵冒進的做法,而改取主力互相靠攏、齊頭並進、穩紮穩打的戰術,力求東西呼應,互相支援,保持一條連貫的戰線。公路上小股坦克配合下的機械化分隊與中朝軍隊保持接觸,一遇猛烈反撲就往回縮,纏住中朝軍隊第一線部隊不放,用炮火消耗中朝方的兵力後,再根據中朝方投入兵力的大小,或遲滯對手行動,掩護主力退縮轉入防禦,或攻占某一地域,借助猛烈炮火發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