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戰爭的螺旋——第四次戰役-第七節 放棄漢城03(1 / 3)

第七章戰爭的螺旋——第四次戰役-第七節 放棄漢城03

彭德懷不可能意識不到漢城得失的政治意義,但戰場畢竟是靠實力來說話的。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最後他還是決定放棄漢城。3月11日,彭德懷致電周恩來:

“我於9日拂曉前抵司令部,敵於7日又開始全線進攻,為縮短我軍防線,爭取時間,故決定放棄漢城,采取運動防禦,保持有生力量。”

3月14日,中國軍隊主動放棄了漢城,第二天早上,南朝鮮第1師和美3師從不同方向進入漢城市區。沒有抵抗,更沒有巷戰。就這樣,漢城 ——這座南朝鮮首都在戰爭爆發的九個月內第四次變換了主人。

放棄漢城的行動金日成想不通,彭德懷聞訊後歎道:“我也想不通,我要有飛機大炮,有糧食彈藥,我會放棄漢城嗎?誰叫他當初盲目樂觀的……”

戰線仍然在緩慢地北移。3月20日,誌願軍已退至三八線以北。

由於有麥克阿瑟的前車之鑒,李奇微對中國軍隊的北撤行動既疑惑又警惕,生怕又遭到中國軍隊那防不勝防的穿插迂回戰術的威脅,因而不敢貿然的輕率跟進,轉而要求各部隊“主力靠攏”、“齊頭並進發展”,各部隊之間不留縫隙,用“磁性戰術”進一步消耗中朝軍隊。

兩天後,李奇微才小心翼翼地開始往前拱。後來美軍戰史學家邏輯混亂地寫道:

“屠夫行動進展緩慢。由於敵軍在‘聯合國軍’部隊進攻前早已撤退,因而在行動中很少遇到敵軍……”

既然敵軍“早已撤退”,“行動中很少遇到敵軍”,那還為什麼“進展緩慢”?美國人實在是被中國軍隊打怕了。

“排炮打不動,一定是八縱!”據說這句話出自前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5軍軍長、外號邱瘋子的邱清泉之口——當年在平漢戰役中,邱瘋子的第5軍曾和八縱交過手,八縱英勇頑強的防禦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時的八縱就是現在的第26軍。

3月22日,軍長張仁初率26軍在西起龍源裏,東至後坪40公裏的正麵、縱深55公裏的地域內展開,實施機動防禦,與美3師、美24師、美25師一個團和法國營展開激戰。

以擅長防禦聞名的26軍在正麵展開的部隊不多,主力都擺在陣地側後縱深地域。一線部隊在頑強抵抗到一定時限後撤而敵軍跟進時,看準機會突然殺出,打一個快速的反擊後就迅速轉移,然後就是小分隊不斷的襲擾。美國人左遮右攔,被搞的疲憊不堪。

26軍的防禦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美國軍事曆史學家拉瑟福德﹒波茨在《韓戰決策》中寫道:

“第8集團軍的一些軍官們認為,中國軍隊在防禦方麵比廣為人知的進攻方麵幹得更出色一些。他們善於隱蔽和偽裝,一個整師的部隊能在荒蕪的山野中從人們的眼皮底下消失。……他們撤退也撤得利索,很少出現後衛遭困的情況。雖然他們不惜付出代價阻滯聯軍的行動,但還是沿山梁用圓木和石頭構築坑道和掩體,以抵擋炸彈和重炮轟炸,減少傷亡。撤退時,他們經常在聯軍主要前進路線兩側的山嶺上留下一些小股襲擊部隊。這些部隊常常夜間出來襲擊搗亂,有時還給人以反攻的錯覺。”

在七峰山下的299﹒3高地上,78師234團9連4班班長雷保森率領八名戰士在這裏監視、阻擊敵人。

27日下午,美3師一個坦克連、一個步兵連共12輛坦克、一輛吉普車和100多名步兵從梅寧裏方向朝七峰山開來。雷保森和戰友們巧妙地利用極為有利的地形,用機槍壓住敵人的步兵,機智勇敢展開爆破突擊,不到半個小時,共擊毀坦克11輛、吉普車1輛。敵人最後一輛坦克飛快地倒車,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