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五次戰役——鐵血的較量-第十四節“想一想我們或許永遠不能挫敗這支軍隊,是十分聰明的”
第十四節 “想一想我們或許永遠不能挫敗這支軍隊,是十分聰明的”
“朝鮮戰爭是個無底洞,看不到聯合國軍有勝利的希望。”
“我們在確定軍事目標時,首先需要認識到,世界上大多數最基本的令人苦惱的問題是並不適宜用純軍事的辦法來解決的。”
戰線又回到了老地方,雙方都認識到:要想憑借武力把對方趕出朝鮮是不可能的。
“所以,當力量消耗過大,超過了政治目的的價值時,人們就會放棄這個政治目的而選擇媾和。”
古羅馬的西塞羅曾經說過一句很絕妙的名言:戰爭當以和平為歸宿。
人類渴望和平,然而,無論人們和平的願望是多麼美好,翻開人類的編年史,我們又何曾離開過戰爭?
有了國家和民族,就有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也就有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也就有了戰爭。
人類心中的鬱結是:在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藍色星球上,戰爭何時才能永遠消逝?
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參戰後的戰略反攻階段。在此階段中,中國人民誌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奮戰,在既無空中掩護,又無坦克支援,僅有少量炮兵參戰掩護的情況下,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將戰線從鴨綠江邊推回到四百公裏以南的三八線附近,並以二十三萬人的戰鬥減員為代價,殲滅“聯合國軍”二十二萬餘人,其中美軍八萬餘人(美方公布數字為五萬餘人),比太平洋戰爭第一年美軍損失的五萬八千餘人還多了一半左右,從而在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基本上達成了出國時的戰略目標。
對於飽受百年淩辱和宰割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個曆史性的勝利。
美軍的後方供應要從美國本土運來,他們雖然有空中保護傘,但是由於其運輸線很長,供應量又很大,因此也同樣存在補給問題,北朝鮮山多路險,公路和鐵路都已被“聯合國軍”摧毀破壞,不便於高度機械化的“聯合國軍”行動。“聯合國軍”越向北推進,離釜山和仁川的補給基地就越遠,補給就越困難,而中朝軍隊則恰恰相反。
美國在朝鮮半島打了一年,已經付出了近十萬人的傷亡代價,運往朝鮮的軍事裝備達一千五百萬噸,直接戰費一百多億美元,這幾項都比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年的消耗多一倍以上。1951年7月,美國的下一年度軍費預算已增加到六百億美元,每個美國人平均負擔高達三百多美元,這個巨大的消耗理所當然地引起了美國納稅人的強烈不滿。
戰爭爆發後,美國武裝部隊總兵力雖然從一百五十萬人增加到了三百三十萬人,但因為美國的戰線遍布世界,仍然不敷使用。1951年5月,美國已有六個陸軍師、一個空降團、和一個海軍陸戰隊師在朝鮮作戰,占當時陸軍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海、空軍也無法再向朝鮮機動兵力了。盡管如此,仍然感到與中國軍隊作戰兵力不足。
早在1950年11月9日,美國陸軍副參謀長、曾任美國駐華軍隊司令的魏德邁在美國西雅圖發表談話時說:
“中國人民擁有不可克服的優勢。在一千萬北朝鮮人中,組成了十五個優良的師團,這就給我們的軍隊造成了許多麻煩。那麼在四億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中間可以產生多少師團呢?這種武裝力量的優勢是值得考慮的。想一想我們或許永遠不能挫敗這支軍隊,是十分聰明的。”
英國人也向美國人指出,對中國進行不必要的挑釁是不明智的,美中交戰就像鯨魚和大象打架,誰也傷害不了誰多少,可是中國間接地給美國和聯合國、特別是給英法反過來造成的傷害要大得多。英、法等國均已明確表示,將不再向朝鮮戰場增派一兵一卒。英國參謀長會議甚至認為,即使蘇聯不幹預,如跟中國正式公開交戰,也會讓西方受到致命的失敗。連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也明確地認為:
“朝鮮戰爭是個無底洞,看不到聯合國軍有勝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