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凱南用普通手書給馬立克寫了一封信,要求與他會麵,但未說明目的。
幾個小時之後,馬立克打來電話,邀請凱南於5月31日到他在紐約長島的倫克福莊園別墅中“共進午餐”。
凱南用流暢的俄語同這位大使交談。一陣寒暄過後,凱南便以拐彎抹角的方式接觸到了這個問題。馬立克聽後問了幾個問題,然後提議“讓他對凱南提出的問題加以考慮後再次會麵”。凱南明白,馬立克的意思是 ——他必須向莫斯科請示。
馬立克很快就將這一信息向莫斯科作了彙報,莫斯科也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了北京。
對於中朝方麵來說,毫無疑問,中國已經在朝鮮半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戰線已經從鴨綠江畔向南推進了四百多公裏。但是毛澤東、周恩來心裏也很清楚,要想在戰爭中取得徹底的勝利,關鍵是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但是在目前的國力條件下,中朝軍隊要殲滅“聯合國軍”的重兵集團已經屬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當客觀上出現了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可能時,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時機,一方麵充分準備持久作戰,一方麵與敵人進行停戰談判,爭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這也是符合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的。
敵我雙方的決策者們都認識到,如果這場戰爭繼續打下去的話,就會沒完沒了,誰也不可能取得完全的勝利。美國將在亞洲越陷越深,在歐洲也將更加被動,美國人雖然是富翁,但戰爭一旦陷入長期化,美國在經濟上也難以承受。中國將要在貧窮的基礎上繼續消耗國力,而不能集中精力重構經濟,人民的生活也將難以改善……
1951年6月3日,毛澤東在致斯大林的電報中提出了符合戰爭實際的新的指導原則:
“……因為我軍技術條件比敵人差得很遠,無法迅速解決朝鮮問題,而決定用長期戰爭的方針去解決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2000年第5期,第18頁。)
在得出這些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當敵方提出和談建議時,毛澤東便毅然決定實行一個新方針,即“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根據這一新的決策,中國軍隊開始轉入了戰略防禦,並經過兩年另一個月的激烈陣地戰,最終迫使敵人以妥協方式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這是符合新中國的國家利益的,對於朝鮮人民、對於東方人民、對世界人民也是有利的。
誌願軍雖然把“聯合國軍”趕回了三八線,扭轉了朝鮮戰局,但是與敵人相比,中朝軍隊的技術裝備仍然處於非常懸殊的劣勢。五次戰役後,誌願軍的兵力已由剛入朝時的30餘萬人增至77萬人,朝鮮人民軍也由11萬人增至34萬人,中朝軍隊總兵力已達111萬人,敵我兵力之比為一比一點六,我方在兵力上占據著優勢。但“聯合國軍”有火炮3560餘門,坦克1130餘輛,飛機1670餘架,艦艇270餘艘。中朝軍隊僅僅有少量坦克和飛機,火炮的數量和質量也遠遠不如“聯合國軍”,製空權、製海權完全掌握在敵人手裏。中國不可能為了在朝鮮半島打敗美國人而傾盡全部國力向蘇聯購買武器,而且,蘇聯人的一些做法也實在讓中國人心寒。中國人節衣縮食買來的蘇聯武器中,有一些是在二戰中美國根據《租借法案》送給蘇聯人的物資,這些美援物資蘇聯當時並未付錢,用過後再轉給中國反而要算帳,另外很多坦克都是蘇軍二戰中用過的舊貨,還有一些槍支竟然是一戰中的老古董……
在朝鮮,金日成無論向蘇聯人賣多少礦石,也滿足不了人民軍的武器裝備需求……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斯大林還決定讓誌願軍以半價或者折價的形式大量賒購蘇聯的武器裝備,賒購的貸款年息為1%。至抗美援朝結束為止,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和22個空軍師的裝備,其中有20個師的裝備是斯大林決定無償贈送的。
1950年當中蘇進行購買米格戰鬥機的談判時,蘇方原來隻同意提供米格-9型戰鬥機。中方提出這種戰鬥機的性能落後於美國的F-84型戰鬥機,但蘇方談判人員卻不以為然,還指責中方懷疑蘇聯飛機的先進性。雙方一時僵持不下。斯大林獲悉後,立即批評了蘇方談判人員,指示向誌願軍空軍無償提供372架性能優越於美國F-84型的米格-15戰鬥機,後來又為誌願軍空軍更換了性能更好的米格-15比斯型戰鬥機。
在1950年以後的幾年裏,中國從蘇聯人那裏借款總數達到13﹒4億美元,其中大半用於朝鮮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