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戰略防禦-第十二節 “閑居洞中的龍”(1 / 3)

第九章 戰略防禦-第十二節 “閑居洞中的龍”

第十二節 “閑居洞中的龍”

陳賡堅定地說:“我們要看到敵人的長處和短處,也要看我們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從朝鮮老百姓中傳出了兩個治療夜盲眼的民間土方,治療的辦法既簡單有效,又讓人心酸不已:

中國軍隊開挖這些工事挖掘的土石方高達六千萬立方米,如果排成一立方米的長堤,可以環繞地球一圈半!

“中朝軍隊的陣地堅固到連猛將也不敢貿然下手的程度了。”

在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中,中朝軍隊雖然粉碎了“聯合國軍”的攻勢,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其根本原因是,在“聯合國軍”大炮、坦克、空中力量的密集火力攻擊下,中朝軍隊依托一般野戰工事,很難做到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進行持久防禦。

但正是由於這種血與火的殘酷搏殺,促使中朝軍隊找到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有效手段,那就是 ——坑道工事。

1951年9月16日,當夏季防禦作戰正在進行時,誌司總部就指示各軍:“以後我軍重要陣地,必須是隧道式的據點,特別是核心陣地。”

秋季作戰後,誌司總部又發出指示,要求各軍在防守的各要點上都必須構築坑道工事,工事強度必須能抵禦榴彈炮的轟擊。

1951年夏季攻勢後,朝鮮戰局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雙方均無大的作戰行動,兵力和布置亦無大的變化。雙方利用這難得的穩定期,一邊鞏固後方,一邊調兵遣將。

利用這種相對穩定的戰場形勢,中朝軍隊開始進行全線動員,大力構築坑道工事。進入冬季之後,中朝軍隊在全線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構築坑道工事的熱潮。那個時候,整個防禦陣地前沿的地上和地下,日日夜夜響著轟隆隆的爆炸聲 ——美國人在上麵打炮,誌願軍則在下麵放炮(炸洞子)。誌願軍戰士們一手拿鋼槍,一手拿鐵釺,一邊與敵人戰鬥,一邊進行戰場建設。

工具不足,戰士們就自設小鐵匠爐,到處撿美軍飛機的廢彈片鍛造。僅12軍就建了四十多個鐵匠爐,8個月自己製造了一萬六千件工具,還有修理工具七萬五千餘件。

炸藥不足,還是找美軍幫忙,美遠東空軍到處扔定時炸彈,一枚炸彈少的能掏出幾十公斤,多的能掏出七八百公斤炸藥來,派上了大用場,廢鐵還可以用來打造工具。幾乎每支部隊都有專門拆卸定時炸彈的高手,像15軍的副連長龐海魚、排長劉月榮等都是拆炸彈的高手。

後來,潛伏在朝鮮北方的敵特務報告了這個情況後,美遠東空軍司令威蘭中將氣得不行,隻好不再仍定時炸彈了。這叫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楞的,楞的還怕不要命的。

“聯合國軍”很快就偵知、發現了中朝軍隊正在全線構築工事。

從1952年1月起,範佛裏特指揮“聯合國軍”發起了旨在破壞中朝軍隊坑道工事的“高腿櫃作戰”,把重炮和坦克推進到高地上,並由航空兵配合,以重型炸彈轟炸中朝軍隊的坑道。

由於中朝軍隊初期建造的坑道工事厚度不夠,坑道口也不夠隱蔽,因而遭到的破壞也比較嚴重。3月3日至4月9日,敵機就炸毀我方坑道四十二處,殺傷人員二百多人。

梨木洞誌願軍一個師指揮所作戰室坑道被敵人的重磅炸彈炸塌,儒將王扶之等幾人被埋在了洞裏。 ——這個王扶之就是在第一次戰役中,率部在雲山龍山洞(美軍稱之為“軍號山”)阻擊美騎1師第5團、為中美兩軍首次交手我軍贏得勝利立下了大功的39軍第343團團長,此時,他已經是一個師長了。

政委沈鐵兵掀掉蓋在頭上的泥土,急忙指揮搶救。不過,大家都估計生還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

突然,工兵連長發現被炸塌的坑道縫隙內飛出兩隻蒼蠅。政委沈鐵兵大喜:“蒼蠅能活,人也能活!挖,快挖!”三十六個小時後,王扶之和作教科副科長蘇盛軾、參謀陳誌茂三人在幾立方米的狹小空間內被挖了出來,他們精疲力盡,已經虛脫了,但他們還活著……

後來,王扶之曾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作戰部部長,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等職……

不僅僅是敵人的破壞,另外,由於有的坑道地質選擇不當,土質鬆軟,春季冰雪融化,出現坍塌現象,也造成了一些人員傷亡。於是有人開始懷疑坑道工事的作用了:

“這躲在洞裏怎麼打敵人呀?”

“這還算革命英雄主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