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朝鮮戰場上的“絞肉機” ——上甘嶺戰役-(三) 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三) 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兩人一看就落淚了,邊看邊落淚 ——最後竟演變成了嚎啕大哭。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最後,他拿出了一部傳世經典 ——《上甘嶺》。
一個沒有光榮曆史的民族,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
當上甘嶺前線的中國官兵們在浴血奮戰時,大後方的中華大地上展現的卻是另外一幅場景。
抵抗強虜、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戰爭使中國人民煥發出了空前的愛國熱情,成千上萬的翻身農民踴躍參戰,直接奔赴戰場。祖國人民組織了大量的支前隊伍支援前線,並且還陸續派出慰問團到前線慰問自己的子弟兵。
1951年4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慰問團由總團長廖承誌,副總團長陳沂(後任總政文化部長、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田漢率領,由八個分團五百七十五名各界代表和文藝工作者組成,來到朝鮮,把全國人民捐獻的一千零九十三麵錦旗、四百二十多萬元慰問金、兩千多箱慰問品以及一萬五千多封慰問信,送到了子弟兵的手中。
慰問團回國後,分別奔赴全國兩千零五十個縣進行彙報演講,把前線將士們英勇殺敵的故事廣為傳揚,激勵著後方人民更加努力地恢複生產,支援前線。
這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是一個經曆了百年屈辱的曆史之後剛剛站立起來的民族,人民幹勁衝天,豪情萬丈,中國當時的民心、民氣真是無與倫比,無可比擬,任何敵人想要壓服我們,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二屆慰問團由劉景範為總團長,陳沂、李明灝、胡厥文、周欽嶽為副總團長,規模比第一屆大了一倍,共有九個分團一千零九十七人,代表性也更為廣泛,還包括了海外華僑、宗教界和少數民族代表。
當他們到達朝鮮時,五聖山南麓上甘嶺旁邊的兩個小山包上,敵我雙方正在進行著酷烈的搏殺。
慰問團第二分團來到了五聖山前線,團員們提出一定要到前沿去,他們要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子弟兵是怎麼打仗的。然而,15軍軍長秦基偉出於安全考慮攔住了他們。雙方爭執不下,最後終於達成協議,讓兩位代表 ——著名工業勞動模範牛汝森和青年作家陸柱國來到前沿觀察所,用望遠鏡觀察前麵打仗。
兩人一看就落淚了,邊看邊落淚 ——最後竟演變成了嚎啕大哭。
陸柱國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決定留在朝鮮。
這位青年作家走遍了參戰的連隊采訪那些戰爭的勝利者和幸存者,他含著熱淚聽著、書寫著,生怕漏掉了一個字、一個詞,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胸中澎湃奔流著,一個個英雄人物在他的腦海中鮮活著,一個個感天動地的英雄故事在他的筆下蜿蜒躍動著,最後,他拿出了一部傳世經典 ——《上甘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