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朝鮮戰場上的“絞肉機” ——上甘嶺戰役-(七)餘燼 02(1 / 2)

第十章朝鮮戰場上的“絞肉機” ——上甘嶺戰役-(七)餘燼 02

二十多年後,葉劍英元帥在一次重要講話中說:“上甘嶺戰役,在那麼個不大的山頭上,敵人投射了數千枚炸彈和上百萬發炮彈,我們的戰士就靠勇敢,靠技術,同時也靠洞子,有效地保存了自己,大量地消滅了敵人。”他還強調指出:“洞子是對付核武器的有效手段。”把坑道工事的重要性提到了戰略高度。

通過上甘嶺戰役的實踐,誌願軍摸索出了一整套坑道防禦戰的戰術經驗。其中,特別強調“小、近、狠、快”。“小”,就是每次使用兵力要少,一般以一兩個人打敵班進攻,以小組打敵排進攻,以班打敵連進攻。“近”,就是將敵放得近一些,放到二十至三十米處再打。“狠”,就是力爭全殲突入我陣地之敵,讓敵人有來無回。“快”,就是從坑道內躍出快、擊敵快、撤回快,反擊一般不超過一百米。這樣,我軍就可以節約兵力,減少傷亡,更好地完成防禦任務。

這次戰役也進一步證明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強大威力。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和緊張、嚴酷的作戰中,它鼓舞了全軍鬥誌,發揚了黨團骨幹的模範帶頭作用和領導作用,激發了部隊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戰役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上甘嶺在當時就已名震世界,在雙方士兵殊死搏殺的那些日子裏,西方媒體連篇累牘的都是有關上甘嶺的新聞:

“當這次戰鬥開始時,聯軍的軍官們預計這是一次激烈的但典型的、有限的山頭攻擊。然而這次戰鬥實際上卻變成了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

“(三角形山和狙擊兵嶺)不是美軍兵力可以填滿的無底洞。”

“雖然聯軍的大炮實際上已將山頂打得不成樣子,但是,中國軍隊還能築成一條鐵的防線。”

“即使是用原子彈也不能把狙擊兵嶺和爸爸山(五聖山)上的共軍部隊全部消滅。”

從此,自認為世界第一的美國軍隊不得不佩服中國軍隊是世界上的“頭等陸軍”,而美國人也將中國軍隊視為“我們美國兩次世界大戰以來所碰到的最強硬的對手。”

美國人坦率地承認了自己是這次戰役中的失敗者,美國軍史專家沃爾特﹒G﹒赫爾姆斯在他的《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一書中寫道:

“‘攤牌’行動得到了一個令人嘲諷的結局。”

而“聯合國軍”第三任總司令馬克﹒克拉克上將在他的回憶錄《從多瑙河到鴨綠江》中則是這樣說的:

“死人太多,在‘鐵三角’的猛烈戰爭,又使朝鮮戰爭在競選總統高潮時,變成了頭條新聞。事實上,它已經變成了美國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戰爭……這個開始為有限目標的攻擊行動,發展成為一場殘忍的、挽救麵子的惡性賭博,當一方獲致暫時之優勢時,另一方即增加其賭注。猛烈的戰鬥持續十四天,以後間歇的衝突又有一個月。我認為這次作戰是失敗的。”

韓國軍方也承認:“此次戰役時間之長,戰鬥之殘酷,傷亡之慘重,是韓國戰史上史無前例的。”

誌願軍副司令員楊得誌將軍在晚年白發蒼蒼時,回憶起上甘嶺戰役仍然激情難抑:“我們和我們的敵人都把它作為一種象征,誰也不會忘記它。”

在酷烈的廝殺和反複爭奪中,攻防雙方都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在世界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直到現在,上甘嶺戰役還是所有軍事研究者不斷研究的經典範例。今天,美國軍事院校的教科書中唯一有關中國的戰例就是上甘嶺戰役(美國人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而這個世界上隻要稍微像樣一點的軍隊沒有不學習上甘嶺這一戰例的。

在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的勝利固然有許多原因,但其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前線官兵的無比英勇。今天,當我們眺望曆史的崇山峻嶺時,我們欣喜地看到,“上甘嶺”這三個字已經永遠鐫刻在了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中,“上甘嶺”一詞在中國也永遠的成為了英勇頑強、忍耐艱苦的代名詞,被人們所永久的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