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飛龍在天-第十一節鮮血澆灌的大國尊嚴03
另外一點極為重要的是,朝鮮戰爭嚴厲地教訓了美國,消除了國內外一些人的“恐美病”,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同國際霸權主義勢力作鬥爭的信心。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像一個肥皂泡一樣破滅了,美國被迫在一場它不能打勝的戰爭中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美軍司令官也不得不在美國第一次沒有打勝的停戰協定上簽字。這場戰爭的結局直接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的反帝、反霸、反殖民鬥爭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開展,它使人們認識到,隻要最大限度地喚醒人民的力量,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帝國主義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個名叫岡村昭彥的日本記者的一段有趣的采訪,很能說明問題。他說:
“最近我到中南美跑了一趟,行前曾訪問了五角大樓,他們告訴我,起初,美國國務院認為,多米尼加革命是卡斯特羅(注:古巴領袖)搞的,可是美軍到了多米尼加,才知道多米尼加的精神支柱是毛澤東思想。當時,我對這些說法不以為然,中國是地球背麵的一個國家,為什麼多米尼加不受古巴影響,而受中國影響呢?我帶著這個問題訪問了多米尼加的革命部隊,哪知道那裏的戰士一見了我這張東方人的麵孔,就以為我是中國人,他們興奮地把我高高舉起,歡呼‘毛澤東來了!中國人來了!’”
後來美國總統肯尼迪曾下令美國陸軍要研究毛澤東的軍事理論,美國西點軍校也專門開設了毛澤東軍事思想課程,美國海軍陸戰隊至今仍把毛澤東軍事著作做為必修課。
根據美國人公布的數字,在朝鮮戰爭中,美國三年間輪番參戰的軍隊有一百七十二萬人,共消耗作戰物資七千三百多萬噸,是中國軍隊的十三倍,其中彈藥一項即達三百三十萬噸,也是中國軍隊的十三倍;開支直接戰費二百億美元(加上間接戰費為六百四十億美元),是中國軍隊的八倍(加上間接戰費,則是中國軍隊的二十倍以上)。其作戰物資與戰費僅次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消耗。
關於這場戰爭的勝敗得失,多少年來就眾說紛紜。
戰爭始於三八線,止於三八線。從表麵上看,雙方平分秋色,是個平局。但是如果在一場爭奪錦標的世界圍棋大賽中,一個職業九段高手與一個業餘棋手戰成了平局,那麼恐怕誰也不能不承認這位業餘棋手同樣是一個高手。同時不應忘記,當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的時候,戰線是在鴨綠江附近。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將軍則說得極為簡潔明了:局部戰爭,有限勝利。
停戰協定簽字後,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在其發表的社論中憂鬱地表示:
“美國在這場戰爭中,除去獲得了這次試驗所能提供的教訓之外,什麼也沒有贏得。”
美國總統特別助理W﹒艾夫裏爾﹒哈裏曼說:對於美國來說,朝鮮戰爭是“一場苦澀的戰爭”。
1957年美國海軍學會出版的《朝鮮海戰》指出:對美國來說,“一般美國軍界認為,朝鮮戰爭,無論從軍事上或心理上來看,都是一場損失。”
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則自我解嘲地說:朝鮮戰爭“是一場軍事上的奇災大禍”。
美國軍事曆史學家喬納森﹒波拉克在他所著的《朝鮮戰爭與中美關係》一書中指出:
中國“參加朝鮮戰爭確實是冒風險但最終獲得了勝利……這場戰爭僅限製在朝鮮半島,北朝鮮政權得救了。”
英國戰爭史學者克裏斯托弗﹒錢特評論說:
“朝鮮戰爭對西方世界而言是一場意想不到的嚴峻考驗,它使擁有強大技術優勢的盟國幾乎抵擋不住。”
多年以後,在談到朝鮮停戰談判簽字時,一位當時正在北京功德林中接受改造的前國民黨軍將領由衷而又意味深長地說:
“我是在那個時候才真正被共產黨俘虜的。”
美國記者拉瑟福德﹒波茨在其所著的《韓戰決策》序言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朝鮮停戰給許多美國人帶來一種受挫失利的感覺,間或摻雜著戰敗的苦澀 ——我們罷手休戰了,卻不曾贏得軍事上的明顯勝利。”
美國陸軍史專家貝文﹒亞曆山大在他的《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中這樣描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