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飛龍在天-第十三節民族英雄的意義01
第十三節 民族英雄的意義
在朝鮮戰爭之前,中國在西方列強看來就是一隻可以隨意宰割的羔羊。
抗美援朝戰爭其對於新中國的意義,是無論如何高估都絕不過分的!!!
“共產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可怕的對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
朝鮮戰爭的最大贏家是蘇聯。有人曾這麼說過:“三個大國中的兩個打得不可開交,得利者肯定是袖手旁觀的另一個。”雖然美國軍隊深陷於朝鮮半島對於蘇聯的全球戰略極為有利,使蘇聯遠離戰火就能削弱頭號敵人 ——美國,從而確保了蘇聯在歐洲的戰略利益。但在戰火中崛起的新中國已絕非當年那個仰人鼻息的病弱大國,這一點卻是斯大林所未必樂見的。
在朝鮮戰爭中,蘇聯不但把二戰中的剩餘軍火向中國傾銷,還成功地將中國捆在了自己的戰車上,加深了中國對蘇聯的依賴。因為朝鮮戰爭之後中國遭到“禁運”,在經濟上需要蘇聯幫助;而在外交方麵,中國被排斥在聯合國之外,也需要蘇聯在聯合國中代言。
然而,也正是因為蘇聯在朝鮮戰爭中的所作所為深深傷害了中國,中蘇之間逐漸開始萌生危險的裂縫……。終於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中蘇兩黨之間開始了大論戰,最終發展到在珍寶島兵戎相見……
1953年3月5日,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在莫斯科逝世,終年七十四歲。他親眼看到了二戰後新中國出乎意料地崛起,打破了雅爾塔會議劃定的戰後世界格局。雖然斯大林與中國共產黨人在意識形態上是盟友,但在相當程度上繼承了沙俄帝國傳統的他也明白——他再也不可能以對蔣介石的那種傲慢來對待中國人。這一點,他從那個愛吃辣椒的毛澤東身上已經有所領教。
日本也成為了一個得利者。在二戰中,日本遭受了重創。但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日本成為美軍和“聯合國軍”其他軍隊的服務、供應和娛樂基地,並成為“聯合國軍”的武器生產、供應基地,聚斂了一大筆意外的財富,為其經濟複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處主任喬治﹒凱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有點兒難懂的話:
“盡管日本因素不能說是在蘇聯發動朝鮮戰爭這一決策背後最可能的原因,但是若說日本因素對戰爭爆發沒有任何影響則是無稽之談。”
我們甚至可以說,朝鮮戰爭也是中蘇同盟和美日同盟之間的一場較量。隻不過蘇聯和日本都站在幕後而已。
未入局的蔣介石也撿了一個大便宜。如果沒有這場戰爭,粟裕的戰船早就開進了基隆港,解放軍的紅旗也早就插上了阿裏山。朝鮮戰爭使中國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了朝鮮戰場,加之海空力量極弱,無法分身攻取台灣,從而使蔣介石得以在台灣站穩了腳跟。1975年,蔣介石死於台北,享年八十八歲。
1994年7月8日,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去世,享年八十二歲。他著有回憶錄《與世紀同行》。
美國人最終還是沒有容下不識時務的李承晚。1960年,他被美國人策劃的一場政變推翻。但美國人並不想要他的命,還是讓他在美國居留了下來。1965年,他死於美國夏威夷,時年九十歲。
倉促之間被卷入這場戰爭的毛澤東也同樣是一個大贏家 ——他領導的軍隊參戰時,戰線在鴨綠江邊;而戰爭結束時,戰線已經推進到了三八線上,他的軍隊一戰揚威,威懾對手數十年,洗雪了百年國恥,穩定了國家和鄰邦長達一個甲子之久。不論是他的崇敬者,還是他的朋友或同情者,甚至是他的敵人,在許多時候都不得不承認他的威力和影響幾乎無處不在。據說外國人把毛澤東視為“軍神”、“政治之神”。他們害怕毛澤東,又敬佩毛澤東,在複雜而矛盾的心理支配下學習、研究毛澤東。他們得出了結論:毛澤東和列寧一樣,改變了世界曆史,而且正在創造著曆史,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在其回憶錄中說:
“……在毛澤東麵前,毛澤東能夠主導一切談話主題,隻有他說話的份,我們隻有聽的份,就好像孫子聆聽爺爺的教誨。”
而美國《華盛頓郵報》香港分社社長馬修斯則撰文說:
“……這個人在他領導的國家中所取得的成就,等於華盛頓、佩因、傑弗遜三個人加起來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