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田文財第一個拋售令秘密發出,從五十大洋一擔開始,田文財指揮人賣多買少,逐漸降低持有糧食比例。
整個大巴山這時幾乎彙集了八蜀省一半的商家,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到處閃動著收購糧食的商販的身影。在潘鴻豐的老巢——羊謀縣等一些城市,往往出現,甲家商行剛掛出四十八大洋的價格,就被上門來的財大氣粗的乙家商人 買走,定金一付,貨也不提,乙家商人立即找到下家丙家以五十二出手,收完錢,就把提單給丙家,讓其自己去甲家提貨......
這種瘋狂的炒作,使得整個放區內,運輸業不堪重負,每天數十萬擔的交易額,這些糧食根本來不及搬運到位。於是,在所有大商家的共同需要情況下,在田文財的背後指使人提出的建議下,通過半個月的緊急建設,在羊謀縣內外,緊急建立了七座龐大的糧食存儲倉庫,大巴山掌握糧食最大的十二家商行,一起組成了一個交易協會,並將各自掌握的糧食兩百萬擔,存放在這七座糧食倉庫中。倉庫裏,每一萬擔糧食堆放在一起,七座倉庫裏堆放了二百堆糧食。
這十二家商行相互約定,彼此發生糧食交易,以每一萬擔為起步,交易完成不再過戶搬運,隻需將對應出手的那堆糧食換成新主人的封條,貼在那堆糧食上並造冊即可!
這個措施一下給廣大糧商降低了大量的成本,但是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五十元一擔糧食,交易一萬擔最基礎數量的糧食,就需要大洋五十萬元,十堆交易就需要五百萬大洋,一百堆就需要五千萬大洋。市麵上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現金提供這些糧商,這嚴重抑製了糧商們的交易頻率和積極性。
於是整個大巴山,出現了糧商們和潘鴻豐一起為現銀不足而發愁的局麵。
就在這個時候,所有人的大救星,旗參銀行的經理王寶林再次出現在潘鴻豐的府邸裏。提出了一個更加令人誘惑的建議。由於運輸和籌集現銀的確要花費時間,因此不可能及時提供足夠的現銀。但是旗參銀行可以提供一種方法,不需要掌握大量現銀,就可以擁有足夠的交易資金。
方法就是潘鴻豐簽署一個巨額借款協議,旗參銀行不提供現銀,而隻在賬麵上將借款轉到潘鴻豐在旗參銀行的私人賬戶上。那麼潘鴻豐利用這個賬麵借款作為本金,在賬麵上給糧商借款。
比如潘鴻豐從旗參銀行賬麵借出五千萬大洋,那就給那十二家糧商,發行每張五十萬元的借款票據一百張。借款票據有效期一個月,月息一成五本金。十二家糧商,內部交易不用現銀,隻需要用潘鴻豐發行的借款票據交易即可。
在每個月月初兩天的結息日之前,持有票據的人,隨時可以要求提現,而到了結息日,持有票據的糧商,隻需到潘鴻豐帳房裏上繳利息,並更換新的借款票據即可。
王寶林推薦完方法,直指這個方法,不僅使潘鴻豐控製了七大糧倉糧食,保證防區糧食供應,同時在所有大額交易中抽到了利息收入。
聽到這裏潘鴻豐眼睛一下發亮了起來。隨即與王寶林簽署借款五千萬的協議。隨後潘鴻豐立即招來十二家糧商,要求他們取消現銀交易,而改用自己高利貸發的借款憑證進行大額交易。雖然各家糧商對潘鴻豐強行收取高利的行為暗中十分不滿,但是這個方法帶來的交易資金的充沛的優點,還是一下就讓大家咬牙認同了下來。
隨即,十二家商行的大額交易頻率劇增,伴隨糧價直逼六十大關,糧商們都賺的碰滿缽滿,也就少了對潘鴻豐的腹誹,更有幾個糧商拍起潘鴻豐的馬屁來,直說潘鴻豐為民著想。
而潘鴻豐那邊則更為高興,從旗參銀行借來的七千萬大洋,一個月便生息一千多萬。潘鴻豐見此差點就瘋了!
這還沒有完!
田文財乘機利用暗中控製的一家商行,給潘鴻豐的手下帳房,出了個一個極度惡毒的主意。那帳房一聽,心中砰然巨動。立即作為自己的原創思想上報潘鴻豐。主要內容就是:按照這種模式,潘鴻豐完全沒有必要去借旗參銀行的錢,不需要旗參銀行從中賺一道。潘鴻豐可以不用本金,自己想借出多少,就借出多少錢!因為這些用於交易的借據,一借一還,中間實質涉及到錢的,隻有那十五分息。隻要跟糧商們協調好,不要一起提現(最好不提現),這生意就是無本萬利。
潘鴻豐聽了細一琢磨不由大喜,借款一個月後,就借機將五千萬的賬麵借款與旗參銀行進行了了結。
於是,計劃到了這裏,讓潘鴻豐入套的第一步目的已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