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一年四季其實比較清閑的,因為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放牧,而今年這些突厥人每個人在自己家的土地裏麵移植了苜蓿草之後,今年的牧草不用他們操心,他們的工作可是要簡單的多了!
而放牧,可以由好幾家的牛羊交給一個人來放牧就行,甚至一個村的牛羊交給幾個人放牧就行,剩下的人都可以出來幹活。
目前一共十萬左右的突厥人,聚集在霍賜河附近的人口已經超過了7萬人。
隨著安諾他們開始招收工人,聽到為他們的首領幹活,無數的突厥人開始向這裏開始彙聚,他們的家裏麵都留給了自己的女人,老人以及半大的孩子,壯勞力幾乎都趕到這裏。
從15歲到40歲,差不多萬左右的突厥男人都彙聚了過來。
安諾他們迅速將這些突厥人進行了分配,讓他們全部都在工業城幹活是不可能的,目前的工業城容納不了那麼多人,整個工業城目前可以容納的數量大概隻有三千人左右。
不過剩下的人既然來了,霍剛也幹脆沒有讓他們回去,而是在仔細思考之後,直接開始修路。
因為隨著工業城的高爐以及平爐逐漸開始建設成功,工業城的人口越來越多,工業城和陽關以及玉門關之間的道路負重必然會越來越大,現在霍剛搞不出瀝青路麵,但是混凝土路麵已經足夠了。
主要是修建工業城到陽關,陽關到玉門關之間的道路,戈壁灘上的道路修建其實相對而言簡單,主要是戈壁灘上的地麵本身比較平整,以及堅硬。
這裏雖然風可以吹起黃沙,但是在幾公分的黃沙下麵的路基就非常的堅硬了。
對於這個時代來,這樣的道路實際上已經足夠了,不過這些路基開始要進行一定的夯實,首先利用米繩將提前探測出來的道路拉直,然後用有限的鐵鍬將上麵的幾公分的浮土鏟開,接著用三個人才能夠抬起來的平整石塊對下麵的道路進行夯實。
整個路麵在進行夯實之後,其實已經非常堅硬了,作為路基使用一點問題都沒有,尤其是這個時代的路基,更沒有問題了。
道路按照設計是4米寬,整體長大約110公裏,厚度15厘米就可以。
至於混凝土的配方,霍剛也不知道適用不適用,反正他就記得一種配方,大約是047:1:159:9。這個比例是水,水泥,沙子和碎石的比例。
霍剛之所以知道這個,是因為霍剛上輩子老家修村村通公路的時候,用的好像就是這個比例,到底合格不合格他也不知道,反正他當初跟那個哥聊的時候,記住了。
不管合格不合格,放到這個時代肯定是足夠使用了。
這個比例換算一下大概就是一立方混凝土裏麵這些成分的比例,也就是水175千克,水泥7千克,砂子59千克,碎石160千克。大概的比例霍剛給了王羅之後,剩下的他就不管了。
不過有一點的是,按理來,混凝土道路因為邊緣部分比較容易損壞,所以在邊緣部分要加入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是霍剛現在沒有鋼筋,別鋼筋,鐵筋都沒有,所以就先不加了。
而且四米寬的道路,沒準以後還要擴充,等以後擴充的時候再用吧。四米寬的道路,如果是兩輛高車的話,來回交彙已經足夠了,而且還綽綽有餘,所以暫時他們這道路的邊緣也就不添加鋼筋混凝土結構了。
道路在夯實的路麵之上不可能直接澆灌混凝土,上麵還有一層墊層,是由礦渣混合碎石等組成的墊層,墊層大約也有15厘米的厚度,墊層所需要的礦渣霍剛倒是無所謂,因為隻要他們開始煉鐵,這些礦渣的數量巨大。
水泥那邊他們已經測試過了,用磨碎的鐵礦石也可以代替礦渣,在結構強度等方麵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四米寬,15厘米厚的路麵,平均一立方混凝土大概可以澆灌16米長度,110公裏長度的道路大概需要6萬噸水泥,而現在整個工業城的窖爐,燒製一次大概可以燒製出來10噸左右的水泥,每大概可以燒製7次,也就是,每能生產70噸的水泥。
按照這個速度計算的話,光是這條道路,霍剛就需要生產1年的水泥才能夠將它徹底修建出來。
當然,水泥的產量肯定是會提升的,現在製約水泥產量的第一就是工人太少,這個馬上就可以解決,第二就是新的窖爐還在不斷的建成當中,不過還沒有投入使用。
第三就是礦渣的數量跟不上水泥的燒製,不過這個倒是簡單,加大鐵礦等方麵的開采就行了。沒有礦渣就直接用鐵礦石,雖然有一些奢侈,不過對霍剛來,這種浪費是值得的。